2013
08.28

本文作者:花栗鼠习作

177610-chemia-wakacyjnie--1

 【图片出处:http://hiperogloszenia.pl/】

作者:孙亚飞

2011年5月27日,数亿中国人或许是第一次听到“塑化剂”这个词,来自宝岛台湾的饮料相关企业顿时陷入了来自海峡两岸共同的唾弃中。

人们很快有些遗忘,毕竟化学名词既难于理解又没有营养。但中国食品业似乎总是会给我们不断带来惊喜——在台湾“塑化剂”事件过去整整一年半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却又合乎情理的“白酒塑化剂”事件又重新“燃”起了这个化学名词。

此次事件爆发以来,公众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便是,到底还有哪些食品是含“塑化剂”的?然而,这个问题即使是资深化学家也难以回答。因为塑化剂存在极为广泛,并且很容易在和食品接触时发生迁移。既然无法准确判断食品加工过程中是否会接触相关类型的塑料,那么也就无法肯定食品是否安全。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塑化剂不是食品添加剂,绝对不允许人为添加。

上述说法并非没有依据。“白酒塑化剂”事件中曝光的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超标260%,按照绝对值是1mg/kg左右,基本可以肯定是在生产过程中接触了在食品行业中不被允许使用的聚氯乙烯塑料造成。白酒作为高利润行业尚且如此,那么食用油、食醋、酱油等等这些行业,利润相对更低,是否能确保避免,谁也说不好。

如果这样说还是太苍白,那么就再说一个白酒的近亲——啤酒。啤酒的瓶盖中有一层密封垫,其材料并非是橡胶,传统工艺普遍采用软质聚氯乙烯塑料。尽管富含塑化剂,但大陆却一直在使用。2005年,曾有学者从香港取回六只瓶盖,与大陆的两只瓶盖共同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香港由于已经使用了更安全的聚乙烯塑料,完全不含DBP和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常写作DOP)。而大陆的两只瓶盖结果则为阳性。时到今日,大陆的瓶盖主要还是采用软质聚氯乙烯塑料作为密封垫的材料。

这样的例子可以还找到很多,由此可以推测,市场的很多液态食品将有较大的几率含有塑化剂。

令人欣慰的一点是,迄今为止,除台湾塑化剂事件中的塑化剂含量达到令人咂舌的地步以外,目前还没有发现哪种食品中塑化剂含量达到对人体明显有害的阈值。换句话说,一升高度白酒中含有的1毫克塑化剂,相比于500毫升酒精来说,危害还是小多了。

然而,话说到这个份上,数亿中国人恐怕都会有种绝望的感觉,中国的食品安全到底何时能不再是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不妨看看发达国家都是怎么做的:

欧盟——我自己定标准,想用什么就用什么

上文举了一个香港的例子。香港的模式与欧盟接近,因为他们在全球化工产业链金字塔中都位于顶端,所以对于有害的物质,他们都可以用最硬的口气说“NO”,为了加强力度,还不断地通过相关法案。全世界从事塑料制品行业的人几乎都知道欧盟的REACH法案,因为该法案对六种塑化剂提出了全面禁止的方案。该法案于2006年正式通过,业内分析,按照其指导意见,大约到2018年,包括DBP、DEHP等在内的几种塑化剂将无法在欧洲使用,这对于很多产业,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的打击是致命的。

为了应对这个转变,很多产业都在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中国就有典型的几个案例:玩具行业的聚氯乙烯塑料所占比例正在持续下降,而ABS塑料却在迅速扩张;聚氯乙烯手套行业,大江南北的工厂目前都在调试新的塑化剂……可以说,在化工品行业中,欧洲只要打了喷嚏,全球都得吃感冒药。

美国——作为制造强国,有毒没毒我说了算

和中国对REACH法案敢怒不敢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对于这个法案的态度是三分反对,七分不屑。这一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在很多与欧洲交手的事务上抱有的一贯态度,从《京都议定书》到航空碳排放税等等。

与此同时,美国的企业与科研单位也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在聚氯乙烯塑料行业中通行的教科书——美版《聚氯乙烯手册》中,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论证各塑化剂的毒性,尤其是公认的毒源DEHP,他们做了大量的试验,证明其毒性并非想象中那么大,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基本无毒,甚至不会影响生育健康,只是在某些方面毒理未知而已。

美国的这种方式也是有着特殊条件的,一方面他们强大的内在消费力不需要看欧盟的眼色,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实力去证明这些物质到底有多大危害,尽管从常理上看,塑化剂一定不会是什么好东西,但科学就是要靠证据来说话,所以此次有专家说的美国标准还没有中国标准严格,确实在某些领域是实情。

当然,放宽标准建立在诚信与理性的基础上,这对中国是不是一定适合,还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更多分析。

日本——我有核心技术,做精做细自给自足

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采用了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他们不像欧盟可以甩手不干,直接定个标准就能让其他国家伺候,也不同于美国拥有大批可以操纵世界经济的化工寡头,他们的很多化学产品都呈现精细化程度高的特点。笔者直接从事的液态聚异戊二烯增塑剂行业中,日本企业就表现出了强大的创新精神,有些产品尽管年产量仅百吨左右,但每吨利润却可以达到约400万日元的水平。同样,在聚氯乙烯塑料的塑化剂行业中,他们针对不同的产品设计了不同配方。因此,日本的环保型塑化剂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

与美国一样作为制造强国的日本,很多企业也投入力量对传统塑化剂的毒性进行了研究,并证明塑化剂的毒性在一些非敏感性的行业可以忽略。因此目前的日本塑化剂市场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是普通行业如汽车内饰方面,聚氯乙烯人造革主要还是采用的非环保型塑化剂,而另一方面在特殊行业如保鲜膜,则必须采用环保型的塑化剂。这也推动了日本的塑化剂发展的步伐,亚麻仁油、大豆油、蓖麻油、棕榈油、柠檬酸等等这些天然原材料都被他们发展成为了塑化剂。当然这样的做法也不是没有任何麻烦,例如对于汽车而言,汽车乘客不可避免会有儿童,而在对儿童健康关注备至的日本,也有不少对聚氯乙烯汽车内饰提出质疑的声音,这在2011年3月曾经引起了较大反响。

但不管怎么样,日本对待塑化剂的见解还是非常实用,这与这个民族善于把事情做细的精神也是密不可分的。

回到国内的“白酒塑化剂”事件。不管结果如何,也不管前文介绍的其他国家的经验如何,有一件事情是需要再次强调的:绝对不允许向食品中添加塑化剂。

白酒企业或许很冤枉,因为确实没有人为添加塑化剂,但无论怎么解释,都至少可以肯定缺乏行业规范与行业自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妨在这个时候也多与国际接轨,学一学先进的经验,将来可以做到一是避免类似的事件再发生,二是发生类似的事情民众不恐慌。否则,白酒企业或许有能力通过公关平息此事,民众也完全可以选择不喝白酒,但如果未来再出现“食用油塑化剂”、“食醋塑化剂”等等这些案例的时候呢?

备注

塑化剂,实际是台湾对英文Plasticizer的翻译,大陆称之为增塑剂。本文为结合读者一贯的认识,全部统一称之为“塑化剂”。在塑料制品行业,塑化剂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化学品,全球年消费量约800万吨,主要用于聚氯乙烯塑料,折合到每个人每年也需要消费1.1公斤。历次塑化剂事件都围绕在DBP、DEHP、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等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学品,因为一般认为,这类含有苯的物质都会有致癌的特点,此外,也会造成对生殖系统的损害。然而科学研究目前对于其毒理的说法并没有最终统一。

REACH法案,全称“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nd Authorization of Chemicals”,通译为“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2006年12月13日在欧盟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起实施,包括DBP、DEHP等在内的六种塑化剂在法案中被禁止使用。

扩展阅读

保鲜膜塑化剂疑云

塑化剂与环境雌激素

塑化剂的毒性与安全标准

“起云剂”之后反思食品监管

医药中的增塑剂

塑化剂到底有多可怕?

DEHP的毒性是三聚氰胺的20倍吗?

“起云剂”来了,饮料还能喝吗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
回到顶部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