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本文作者:科学G6
做个环境记者,很难。做个中国的环境记者,难上加难。
世界这个复杂体系,有扰动,有平衡,有污染,有发展,有风险,有治理……太多历史,太多利益,太多纠葛,太多情绪……
如何,在永恒的罗生门中剥茧抽丝?
如何,能读懂佶屈聱牙的政策法条?
如何,能厘清有如天书的科学术语?
推向极端还是平衡中庸,究竟哪个方法更符合报道伦理?
情感冲击力可以引爆传播,数据与科学却冷静乏味,如何选择?
眼球竞争,截稿压力……如何才能不让这一切,干扰你对复杂问题的拆解与分析?又如何,能探索永横于已知与未知间的分界,把充满不确定性的结论,信达雅地“翻译”?
大气、土壤、水源……世界会变得更好吗?我们需要有耐心、负责任的环境报道者。然而,这也许还不够,我们希望记者能把环境问题的复杂的一面展示给民众。本期科学报道工作坊,让我们先从共同呼吸的大气说起。
回顾主要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是据蒋大和老师讲稿整理的空气污染与PM2.5的科学知识,下半部分则将提供两位媒体嘉宾杨传敏与小蓟做的环境报道分享,以及现场的互动环节简介。
蒋大和(左一),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亚洲开发银行-上海市环保局研究项目“有害化学品交通事故应急管理系统”咨询专家。针对PM2.5、碳交易等时下热点环境问题撰写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u/Talky
小蓟(李珊珊)(中),现任《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科学G6成员。复旦生物信息学毕业,曾在《牛顿科学世界》任职,善做人物访谈,除了环境外,还关注核电、医学、和食品卫生等方面的报道。代表作有《三峡,中国人的宿命》和《中国核电,大跃进与急刹车》等。
杨传敏(右一),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曾供职南方都市报,八年调查记者,关注环境议题,曾获2009SEE-INC环境报道奖,2010、连续两年获得中外对话.卫报环境报道奖之最佳深度报道奖,2012年中外对话.卫报环境报道奖之优秀报道奖。主要代表作,《三峡头顶的化工巨头们》、《紫金梦魇》等。
(上)空气污染问题基础知识
1.1 空气污染总述
对大气污染的理解,有几个要点。
一 ,空气污染的人为原因,除了灰尘、扬尘这些之外,主要是化学物的燃烧。
二,中国大气污染的特点、程度,跟能源结构有关,中国烧多少煤、油、天然气,基本上决定了大气污染的大概情况。
三,社会在发展,空气污染的特性也在发展。比如光化学烟雾是60年代才确定的。
空气污染跟污染源、污染物、能源结构都有关。同时,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类型的空气污染问题,而PM2.5和灰霾就恰恰是新阶段的空气污染问题,不能简单地和伦敦烟雾或洛杉矶烟雾比较。
首先,空气污染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化石能源的燃烧。 其次,中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和程度跟能源结构有关。中国烧多少煤、油、天然气,基本上决定了大气污染的总体情况。最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产生了诸如PM2.5和灰霾这样的新阶段空气污染问题。
1.2 关于PM2.5
- 什么是一次污染,什么是二次污染?
在认识PM2.5之前,我们先要分清空气污染中的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而二次污染物则是经过化学反应转化形成的污染物。工厂烟囱冒的黑烟中含有的气体和固体颗粒污染物就是一次污染物。洛杉矶烟雾则是二次污染。洛杉矶烟雾污染事件爆发时,政府还没有制定汽车排放标准,而当时洛杉矶已有三百万辆汽车。汽车尾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VOC易挥发有机物,加上化石燃料经常是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和其它碳氢、氮氧化物——这些化合物在阳光下发生化学反应,发展成了光化学烟雾。
- PM2.5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PM2.5不是单一的污染物,实际上,它是对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的总称,所以各地的PM2.5污染物的实际组成可能有很大差异。
空气污染物主要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态污染物,而划分的依据主要取决于颗粒尺寸。气态污染物主要指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NO, NO2)、总烃和非甲烷烃(HC),易挥发有机化合物(VOC)、一氧化碳(CO)、臭氧(O3)和其它有毒有害气体。颗粒态污染物按按尺度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直径≤100微米) 、飘尘或可吸入颗粒物(PM10 ,直径 ≤10微米)、细颗粒物(PM2.5 ,直径≤2.5微米)。
PM2.5其实是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体。单独取一个PM2.5是没有意义的,PM2.5的理化特点非常复杂,它既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也可以是胶体。PM2.5来源多样,有燃烧直接排放的烟尘、汽车尾气,也有秸秆燃烧、油烟、抽烟、沙尘和扬尘,还有诸如硫酸滴、硫酸盐、硝酸滴、硝酸盐等二次污染物。PM2.5主要组分包含有机碳、无机碳、硫酸滴等,其组成颗粒的大小、形状、质量、比表面积和特性、吸湿性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些都会影响污染关系。
广义上来说,PM2.5的危害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为什么对健康有危害呢?一个是颗粒很小,就容易进肺由呼吸道进入到人体的肺部并造成对呼吸系统的伤害。第二个,比表面积高,容易吸附有毒物质。第三,主要是燃烧形成的烟雾凝结后有毒物质聚集较多,比如抽烟产生的烟雾。PM2.5还可以表现为酸雨等腐蚀性酸沉降,酸雨中的硫酸盐和硝酸盐不仅会影响生态系统也会腐蚀破坏建筑物。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PM2.5的物理性污染——即对能见度的影响。2011年灰霾从PM2.5引发关注以来, 大家关注的焦点都主要集中在PM2.5对人体的危害上,但PM2.5的能见度污染对社会经济可能造成巨大隐患却被忽略了。
能见度污染不容小觑。比方说因为PM2.5引起大范围的灰霾天,导致高速公路封闸、车船停运、飞机延误。还有去年灰霾天期间发生的交通事故,这其中能见度是不是造成车祸的罪因之一?PM2.5造成能见度污染,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可能是被很多人忽略。
- 感觉到的污染不一定有实际情况那么严重
PM2.5并不是从2011年才开始有的,事实上PM2.5最严重的是04年、05年。那为什么从2011年才开始得到全民对PM2.5的关注呢?
由PM2.5引起灰霾天,这其中PM2.5浓度并不是唯一的因素,湿度和风速也是两个重要环节。发生灰霾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高浓度的PM2.5、扩散条件差、高湿度。PM2.5在低于50%的湿度下是看不见的,灰霾的成分很多都不是2.5,而是比2.5更小的颗粒,主要是硫酸滴、硫酸盐、硝酸滴、硝酸盐等二次污染物,这些颗粒物在高湿度环境下,尺寸才增加到肉眼可见的程度。所以,灰霾和一次性PM2.5没有直接关系。如果光治理一次污染物,也还不一定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同时治理二次污染物才行。
- 如何监测?
PM2.5的监测,有两种范畴,计数或计重。采样分析难度大,主要是称重困难、受环境因素湿度、温度的影响。常规监测采用质量密度,灰霾条件下,因为受到湿度影响,PM2.5测出来的质量浓度一般很高,而干燥化操作目前还很难实现,因为数据需要实时监测并发布,而干燥颗粒时间上不允许。
- 如何解决问题?
在制定PM2.5污染的解决方案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中国大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
就整个国家而言,因为独特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是“燃煤型”大气污染。烧煤绝对量上,中国是美国的3倍多,是印度的6倍多。而且这种能源消费结构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就城区而言,特别是大城市城区,已经或正在形成“复合型大气污染”,不仅因为机动车拥有量仍然快速增长,燃煤大户逐步搬出城区,而且因为我们工作生活在机动车出没附近,环境监测站也在附近!
就污染性质而言,具有发展中国家特点的“一次”性为主的空气污染,正在逐步演变为“二次”性为主的大气污染,包括光化学烟雾、酸雨和灰霾。
所以,治理PM2.5既需要控制一次污染物,如烟尘、汽车尾气(特别是柴油机)、扬尘。同时,二次污染物也要得到控制和治理,如石油的脱硫、脱氮处理和汽车尾气治理
要长远的解决PM2.5问题的话,除了以上两个措施还不够,还要着眼于工业结构的优化和能源结构的改善,如少烧煤、多烧天然气等。
(下)实际环境报道案例
做中国的环境报道,为什么那么难?
环境问题之所以复杂棘手,是因为一个环境问题背后有许多原因。环境话题从产生,到被报道,再到措施制定,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当一个问题牵扯到多方利益时,每方都会以自己的立场出发来阐述这个问题,而一旦民众听不到多方的声音,那么偏见、片面就产生了。再加上国家对很多环境问题尚缺乏统一的监管,法律也还不完善,更是引发重重问题。
为了让参与者互相认识,我们设置了“角色扮演、模拟采访”的互动环节——
江海城PM2.5事件角色扮演————背景故事
为了和国际接轨,江海城环保局开始公布每小时PM2.5的监测数据,但尚未将该数据纳入空气污染指数中。2011年12月12日,江海城陷入一片灰霾,某使馆发布的PM2.5浓度爆表!当天,江海城环保局网站访问量大增,网页一直打不开。不少市民都感到呼吸道不适,更有一些市民感到头晕目眩。本地人袁望因空气污染引发既有的严重哮喘去世,他的好友、大v冷棱为他写的悼念微博被转发了26万次。同一天,当地医院中还有因呼吸困难并发心脏病去世的一名普通市民刀枚。
经初步调查,发现江海城有两家工厂可能是当地PM2.5浓度超标的元凶。一家是华石油,网传其生产的柴油和汽油硫含量大大超标,而江海城的机动车数量庞大;另一家则是生产硫酸的宏运化工厂,附近居民常常闻到怪味,怀疑化工厂的废气没有经过适当处理就排放了。
江海城近半年来少见蓝天,市民们对空气污染问题早已怨声载道,这次事件更是引发了不小的民愤,论坛和微博上全都热议一片。
刀枚的家属们来到当地环保局门口,拉起白色“还我蓝天,还我亲人”横幅表达抗议,并在自己的微博发布了抗议照片,被大v薛野夫转发后,一共被转了15万次。
跨国环保组织“草色和平”一直致力于推广“降硫护地球”, 当地的本土环保组织“石库门”此前一直呼吁将化工厂迁出江海城,这次他们也分别展开了宣传。于是,《江海都市报》和《江海早报》两家发行量不相上下的媒体分别派出记者,展开采访调查⋯⋯
作为媒体,你要怎么公正、客观地报道这个事件?作为与此事件相关的利益方,你又要如何争取自己的权益?
不一会儿,我们就将到场成员分为媒体组和非媒体组。媒体组的目标是写出影响力大的报道、推动PM2.5的政策制定,江海都市报和江海早报两家媒体作为媒体代表。而非媒体组则希望满足各自的利益,围绕着各自的目标主动找媒体爆料、游说、也可找公司索赔。
- 江海城环保局希望少被舆论指责,同时增加自己的公信力
- 空气污染与治理专家小组想让自己的观点不受扭曲地传播得更远,同时增加自己的公信力
- 环保组织草色和平的目标是推广降硫护地球,同时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以便募款
- 环保组织石库门的目标是让化工厂迁出江海城,同时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以便募款
- 律师希望促成环境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希望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 袁望的家属、刀枚的家属希望讨个公道,得到合理的赔偿
- 华石油的目标是,不要让含硫和赔偿问题大规模被讨论
- 化工厂的目标是,不要让废气和搬迁问题大规模被讨论
在扮演者希望自己目标达成的同时,也要谨记一些客观规律,如:媒体希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环保局会受到舆论压力;公司会受到环保局压力;环保组织需要民众的好感才能募款;
公司能威胁起诉媒体,但可能招致媒体反弹;任何人都可能为了自己的目标而说谎或只说“部分真相”。
最后的胜负判定:
媒体组优胜——现场非媒体组根据“你认为哪个报道最客观全面”投票产生(非媒体组每人一票,投票时注意应以普通读者的心理去衡量,不要从自己扮演角色的角度去评判)
非媒体组优胜——根据被媒体组报道后,自己的目标达成效果来判定(媒体组成员每人一票,投给你认为“最成功”的一组)
角色游戏开始后,大家积极开始采访和游说,才发现各方利益互相冲突,要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实属不易。然而,现实中的困难也许比游戏中设置得还多,不妨听听我们的媒体嘉宾小蓟和杨传敏根据自身经历分享的心得与案例,包括紫金矿业污染的报道和日本痛痛病的报道。详细资料,可以移步讲师课件。
小蓟:
我在南方人物周刊,作为一个人物周刊,我们关注PM2.5的时间比较晚。这份资料上,南方周末是2001年的1月份就开始关
注,04年就知道这件事情。我是去年到11月份的时候,才大约知道这件事,而且也是出口转内销的一个过程。这个也是中国环境报道的某种范式,首先中国大使馆一直在发他监测到的PM2.5的数据,然后发了一阵之外大家都在传,潘总、任总等好几个地产大哥都在转,还说这个东西不是因为我们造房子造成的,是汽车尾气造成的。吵得比较厉害的时候,我们也觉得应该插手了。
我当时搜到了美国2002年的一个综述。刚才有个朋友还问过说国外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时候应该是查到过美国环境部在环境部正式的文件里写到PM2.5标准的东西,不是91年就是94年,但我记不太清了。当时我查到这个综述后就找到了这两个,约翰.沃森和Judith Chew,我给他们写信,说这几个人几天之后要到广州参加学术会议。那次学术会议是一个英文的会议,没有任何中文的东西,所以一般的中国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会在中国开。还是一个国际性的会议,蛮大的。跟空气污染相关的一个世界性的会议,大部分世界级专家都去了。我当时就跟华南理工的一个教授打电话联系,问能不能去听听,他说,你过来吧,我们不赞成也不反对,你也不要出现在我们这次大会的名字就行。我就过去看了看,那次大会其实国内国外的专家确实很多,而且像蒋老师这种中国做空气污染、颗粒物这方面的专家,还是很多。
我在会议上采访了Judith Chew,因为沃森年纪太大了。我跟他谈了美国是怎么控制这件事情的。Judith Chew其实是从台湾过去的华裔女性,但确实挺牛,她还拖着我看广州宾馆外面的天空,说这样就不怎么样。她给我讲了一个例子,就是美国一个小城,他们对PM2.5的整个监测是一年365天需要不低于320天左右的一个数据,不低于320天你都要采集数据,采集的数据,我给你一个宽限,可能有几天你可以低于我这个标准,他不是一年,可能是每三年考核一次。三年加起来如果三年都有超过几天高于这个标准的话,就要向你提出警告,政府就要插手你的工厂、商业的东西,或者甚至居民使用能源的这些事情,我来插手让你把它降下来,因为我给你三年的期限了,你还是没有把它降下来。
她当时还举过一个例子,就是蒋老师说的到秋冬的时候灰霾会再来的例子。因为天气比较冷的时候,冷空气往下压,会形成一个逆温层,有些污染物扩散不出去,所以冷天特别容易测出一个特别糟糕的结果。Judith说有一个小镇,连续两年都是亚线,第三年如果一不小心超的话,整个政府的成本就会很大。所以他们在最后一年采取了一个措施,冬天在报纸上会有红白栏,如果这几天会降温,会有红色警告,告诉你在家不要烧壁炉,尽量用公共交通工具。壁炉这件事,是可以邻里监控的,如果烧,他可以向当地汇报,说不定还有奖金可以拿。开车这种事,是自己自觉,因为谁都不想让我们小镇登上黑榜。他们是有这种方式给控制下来的。
当时我有一个感觉,就是罪魁祸首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我原来在北京,待过一段时间,暖气会开得特别热,很多屋子就是进去就要穿短衫了,然后大家还喜欢开车什么的。当时我有这么一个感觉。但是,昨天跟蒋老师谈过,才认识到一点,可能能源结构占更大的比重。
杨传敏:我从我作为记者的从业经历来讲两个案例,讲一下环境突发事件媒体怎么介入。我做深度报道的,就跟大家讲讲怎么做深度报道。
我主要讲两个案例。一个是2010年发生的紫金矿业污染案例。紫金矿业的家底,大家也许比较熟悉,因为这是当年非常重要的一个环境事件。紫金矿业是全球500强企业,是中国第一大金矿企业,不仅开采的量比较多,在国内也是以技术领先为一个特点的企业 。我们看一下一个技术领先的企业,他到底做得怎么样?
一般来说,介入一个环境事件,其实有好几个发展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这个事件是怎么样的,比如一个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了,很多媒体就会跟进报道,这个往往会形成一轮报道的小高峰。第二轮报道可能很多媒体会挖掘背后的一些政治、商业的关系。这是紫金矿业开采的方式,这是我后来通过查一些学术文献发现的,就是紫金矿业为什么能够在2000年以后发展起来?因为他把以前大家认为不具有开采价值的一个矿山,通过他的低品位推进的开采方法,让他变得具有商业价值。当然环境的成本,是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进行规避的。前两个层次,就是我去之前,很多媒体分别做了报道,特别是第二个。后来我挖掘出紫金矿业和当地政府的一些关系,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当时除了做这个之外,我还主要做了他带来的生态的影响,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环境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
大家可以看到非常直观的例子。离紫金矿业本部最近的一个村子距离不到一公里。这个事件发生之后,当地居民已经不能够取水喝水已经成问题了。此前,他们的老水井已经废弃了,不是这次污染事件引起的,而是连续十年他们以前可以赖以生存的资源就下降了。留在村子里的人都不是特别有办法的,因为特别有办法的都已经搬迁进城了。承担风险的,就是最弱势的人。
说到环境的风险,大家现在比较关注环境的风险,可能大部分人关注的是健康的风险,环境到底造成什么样的健康问题。紫金矿业这个例子,非常明显,因为当时他们做过一个统计,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名字和得癌症的种类、去世时间。当时我统计了两个村庄。当时有一个全国的癌症的死亡率的平均数据,但是紫金矿业附近的村庄的死亡率比它更高。而且还有一些是夫妻或者姐妹兄弟,都患了不同的癌症。这个就是环境的风险,非常直白的环境风险。
我再讲一下日本的痛痛病。
日本痛痛病是非常著名的环境健康风险的案例。2010年我去做了采访。为什么举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从这个例子中带来污染第二个风险,除了即时健康风险以外,它对于环境的影响是长期性的。这张图是日本正在进行的富山县客土的计划,这个土壤他们正在把表层的土去掉,去掉以后把底层的土翻起来。其实这个污染仍然存在。这个铬元素仍然存在在土壤里面,但埋得更深了。
这个计划,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还没有完全完成。因为会花很多钱。这个钱是由企业出的,而且他们会支付给患者医疗补偿。这个老人,她的医疗费用完全由公司出。后来我问了医院的医生,老人在这儿公司有没有来看望过,他说这是一个很新的问题,因为从没人问过,公司每年付医疗费,但没有公司的人来看过。
这是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可能的环境风险源,一个是饮用水来源、食物来源、耕作的面积。日本政府把这些所有的损失都做了科学的计算。之前他们有一个非常科学的研究,证明这些人的病是由这个公司的排放污染物造成的。
这两个案例,可能可以比较直观的说明环境有哪些风险、媒体是怎么介入的。我就简单的讲这么多。
附件下载
学员回顾:
提示
为了给学员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我们建立了 科学报道工作学员组。
大家可以在这里交流讨论跟科学有关的主题。同时Scamp团队也会在这发布活动信息。如果您要订阅,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s-camp_members-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标题和内容可以为空。如果您要通过电子邮件退订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s-camp_members-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标题和内容可以为空。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