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本文作者:卢 昌海
【图片出处:http://www.tibbr.com/】
在拙作《竹筏还是灯塔——数据洪流中的科学方法》中,我曾写道:“互联网既是信息库,也是垃圾场”。在这“垃圾场”中,有一类“垃圾”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那就是流言。互联网上的流言是如此众多,我们不仅时常能够听到,甚至很可能曾在有意无意中传播过它。
无论可靠的信息还是流言,都是数量巨大且深具影响力的,它们究竟是如何传播的呢?这个问题几十年来吸引过不少人的关注,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等都对信息或流言的传播进行过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arkGranovetter)的研究。在那项发表于40年前(1973年)的研究中,格兰诺维特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将关系疏远的称为弱联系(weaktie),关系密切的称为强联系(strongtie)。在这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弱联系——或者换句话说,信息主要是通过关系疏远的人传播的。
这一结论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因为在直觉上,关系密切的人——即所谓的强联系——似乎才是更主要的信息来源。不过比结论更出人意料的乃是结论背后的数据。那数据——你相信吗?——仅仅来自对经由朋友介绍而找到工作的几十人的采访。通过采访,格兰诺维特发现那些人多数是经由较为疏远的朋友(即弱联系)的介绍而找到工作的,于是就做出了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弱联系这一结论。在并不面临实质困难的情形下,采集的数据如此稀少(只有几十),选取的例子如此特殊(只是找工作),做出的结论却如此宏大(针对信息的传播),这样的研究虽一度遭到拒稿,最终却以“弱联系的力量”(TheStrengthofWeakTies)为题发表在了《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上,并成为了引用数超过23,000的经典论文,这恐怕是社会科学独有的奇迹。
不过,经典自有经典的魅力。2013年3月,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University)的研究者卡塞(MartonKarsai)等人的一项新研究将那篇40年前的经典重新推上了新闻频道。卡塞等人注意到,信息传播领域的研究有一个传统的局限性,那就是所涉及的大都是对时间平均后的静态数据。为了突破这一局限性,他们决定对动态数据展开研究。为此,他们采用了某个欧洲国家几百万人之间数以亿计的手机通话记录,那些记录每一条都标有时间,从而很便于研究信息传播的动态过程。
经过研究,卡塞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结论,那就是强联系对信息或流言的传播有着阻碍作用,不仅会减慢传播速度,而且还会减小传播范围。这个结论与格兰诺维特早年的结论,即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弱联系,可以说是互补的——当然,也同样有些出人意料。不过社会科学中的很多东西,当你有了结论之后,往往总能找到定性的说法来“解读”。拿卡塞等人的观点来说,那“解读”就是:关系密切的人乃是熟人,熟人往往形成圈子,从而使信息的传播局限在圈子里——或者换句话说,通过强联系传播的信息往往会局限在由强联系组成的子网络中。听起来有几分道理,却又不尽然,作为“解读”恐怕就只能如此了。
常言道:流言止于智者。但若格兰诺维特和卡塞等人的研究结论可靠,这“常言”似乎该改为“流言止于熟人”了。
不过,现在做改变还为时太早,因为卡塞等人的研究以数据多寡而言虽远比格兰诺维特的研究强,在其它方面却仍很薄弱,不仅采用了很特殊的数学模型,所依靠的手机通话这一特殊信息渠道也是软肋,因为与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其它渠道相比,手机通话的对象是明显偏于熟人(或强联系)的,从而并不能对强联系与弱联系的作用给出有效对比。而且手机通话未必是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其代表性也是很成问题的。不仅如此,信息——尤其是流言——的传播跟国民性格及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从而很可能是因国家、民族而异的,卡塞等人的手机通话记录来自单一国家,从而很可能已迭加上了那些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卡塞等人自己也承认,目前尚不存在真正普遍的图景,对信息传播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本文
本文授权转载于卢昌海老师的个人博客,欲再转载者请联系原作者
二零一三年五月三十日写于纽约
二零一三年七月一日发表于本站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