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08.28

老人的两难:要信还是不信

本文作者:PanSci

作者:银发心理科普知识推广

【扶着老人走的那位男子是想要骗老人的钱财吗?】

想看简短的版本、想用听的,请到银发心理科普知识推广部落格

论语中提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这个字,普遍的解释是指贪婪,以这个角度看来,孔子似乎在提醒我们,一旦年纪大了,切勿因为体力和精神都已衰退,便出于补偿心理般地对财富、权力、名誉、地位等过份强求。对照当今社会上的诈骗案件,特别是诱之以利的手法(例如:抽中大奖,但须先付税金),有很大的比例都以高龄者为目标。准此而言,论语中的智慧似乎得到某种程度的印证。然而,高龄者很容易成为诈骗受害者,究竟是单纯的贪念作祟?还是因为他们更倾向相信他人?

对于上述问题,Li & Fung (2013)的研究发现或许可以提供若干线索。分析来自World Value Survey (2005)横跨38个国家的数据,他们发现在控制基本人口变项之后,年龄与信任感仍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具体而言,年纪愈大,”一般信任感”(针对不特定的他人)与”特定信任感”(针对四种特定对象,包括:家人、朋友、邻居,以及陌生人)皆显著愈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较亲近的对象(如家人、朋友)之信任感,年龄差异并不算大(可能因为在年轻时对家人和朋友的信任度本来就颇高,所以在老年时期的增加自然有限);对于较疏远的对象(如邻居、陌生人)之信任感,其跟随年龄增长而有所提升的程度则更显而易见。

另外,运用多层次模型(multilevel models)进行分析,他们也发现,在个人主义倾向愈高的国家(例如美国),对于朋友和陌生人的信任与年龄的正向关系愈强;在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年龄与对于邻居的信任也有更强烈的正向相关;最后,在所得愈不平等的国家,对于陌生人的信任之年龄差异也愈大。

如此看来,年纪愈大,愈容易相信他人(不论特定或不特定)的现象似乎放诸四海皆准,虽然此二者之间的关系强度可能随着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与政经水平而有所波动。然而,Li & Fung(2013)的研究具有一个重大限制,他们在报告中亦坦诚不讳,因为使用的是横断面(cross-sectional)数据,他们无法确知年龄-信任感之间的正向关系,有多少部分是老化的效应?又有多大程度来自于世代差异(cohort difference)?前者反映的是人类发展过程的自然演变;后者则是导因于不同年代出生的同期群(cohort),由于成长历程的时空背景差异,致使老一辈的人(较早出生=年纪较大)和他们的晚辈(较晚出生=年纪较轻)在认知/行为表现上不尽相同。所幸,一份稍早的研究针对信任感的年龄差异提供了神经科学上的左证,也就是说,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老化现象的确脱不了干系。

在去年发表的这份报告中(Castle et al. 2012),研究者进行两项主要实验。第一项实验要求受试者将照片中的人区分为三类:可信赖、中性、不可信赖。研究者发现老年人与年轻人都可以成功地指认出可信赖与中性的人,但对于那些看来不可信赖的人(照片中的人出现奸笑的表情、游移的目光,或后倾的身体等),老年人对于种种可疑的线索却显得较不敏感,也更容易将其视为可信任与可亲近的。第二项实验则进一步要求受试者评估照片中人的可信度,并同时接受脑部的扫瞄。当年轻人看到某张不可信赖的照片时,其前脑岛(anterior insula)区域出现明显的活动迹象,而脑中的这个部分一般据信就是所谓”直觉”(gut feeling)的来源,其可协助我们诠释他人的可信程度与评估社会情境中的潜在风险或利益。有趣的是,当某张不可信赖的照片呈现在眼前,相同的脑部区域在老年人身上却未见任何反应。

因此,老年人似乎倾向忽略负面线索,而多以正向(但可能不尽正确)的角度去体验周遭的人事物,史丹佛大学心理学家Laura Carstensen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正向偏误(positivity bias)。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主张,人到晚年会将和他人建立紧密的情绪性连结视为有生之日的首要目标,而信任他人无疑是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前提;同时,对他人采取正面的重新评价(positive reappraisal)也让老年人更容易信任他人,并更愿意向他人请求协助,以化解生活上因机能衰退所带来的种种不便,如此一来,信任他人也算是一种促进老年人调适晚年生活的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y)。就像一把双面刃,不幸的是,正向偏误当然也会带来不利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让老年人更容易被诈骗集团锁定。不但陌生人不可尽信,美国的相关统计显示,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财务诈骗事件,有近半数的加害人就是老年人的照顾者或让老年人视之为朋友的人[注1]。

所以,重点呢?首先,切莫一味责怪受害者(blame the victim)。当身边的长者遭受类似庞氏骗局(老鼠会)或金光党的荼毒时,千万不要暴怒并骤下结论:”老人家就爱贪小便宜!”事情远比你想的还复杂得多。其次,轻信他人,一方面似乎是老化过程的必然经验,甚至也能缓解机能退化所带来的生活不便;另一方面,待人不疑,却也有可能因此引狼入室,让老年人痛失积攒一辈子的身家。想起多年前,知名作家刘墉曾以父亲的立场写了一本畅销书:”我不是教你诈”,提醒晚辈防人之心不可无。随着台湾社会的高龄化趋势日益加剧,推动长辈专用的”我不是教你诈”方案,实在有其必要,也期待有心人能尽早投入设计相关的手册、网站或介入活动,协助老年人能够更容易地侦测出可疑的线索,以便判断何时必须提高戒心。

注1For the Old, Less Sense of Whom to Trust.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5, 2012]

参考文献

[1]Li, T., & Fung, H.H., (2013). Age differences in trust: an investigation across 38 countries.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68(3), 347–355.

[2]Castle, E., Eisenberger, N.I., Seeman, T.E., Moons, W.G., Boggero, I.A., Grinblatt, M.S., Taylor, S.E., (2012). Neural and behavioral bases of age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trust.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 20848-20852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
回到顶部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