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本文作者:云无心
科学技术带来的新产品,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但在刚刚出现时,人们却不会觉得它们有多重要,反倒是对于它们可能带来的“危害”的疑虑更多——比如空调刚出现时就有“空调病”的传说。它们最终被广为接受,是因为带来了触手可及的好处。而所谓的“危害”,就像柳宗元笔下那头到了贵州的驴,接触多了自然也就不再被老虎们所害怕。
【图片出处:http://lens.auckland.ac.nz】
面对新事物,人们的本能反应是“它对我有什么好处?”“它有什么问题?”。而推广一种新产品,就是与人们的天性做斗争——不但要让人们看到好处,更要打消人们的疑虑。只有好处大大超过了疑虑,这个产品才能推广开来。比如手机,虽然“手机辐射致癌”跟“转基因致癌”一样可以算得上“经典名谣”,但这个谣言却没有阻止各种新型手机的热销。
转基因在中国的困境就是来源于人类天性的反应。“它对我有什么好处”——少用杀虫剂、减少劳动强度,对消费者来说太遥远了。虽然归根结底会带来价格的降低,但商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太多,消费者未必能切身体会。何况,转基因所降低的价格对中国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不像美国人,虽然花在饮食上的开销占总支出的比例已经够小,但他们依然会很看重接受转基因所节省的食品花销。
在“有什么好处”没有明显吸引力的情况下,“有什么问题”就很容易被放大。“致癌”“不育”“控制中国粮食的阴谋”“监管缺失”等等,再低级的谣言都会有人信。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大批的“反对者”也就顺理成章。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有意地去“造谣”、“传谣”或者“愚昧”、“无知”,而的确是充满了疑虑。
不管是转基因产品还是别的新产品,消费者手中的钱才是最终的决定者。消费者拒绝一种产品,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宏大”的理由——仅仅是广告模特不符合自己的喜好,拒绝一种产品也无可厚非,凭什么就非得去买你的转基因?
归根结底,转基因要想走出困境,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除了讲解它“跟传统产品一样安全”,还得让消费者感受到切实的好处——而现在,它连进入公众视野的机会都比较缺乏,怎么能去展现它的好处?
想要让它向消费者显示好处,就必须获得“民意”——不一定非得是支持,至少是“不反对”。在主流民意“不反对”的情况下,转基因产品才能象那头进入贵州的驴一样,获得与“勇敢”的消费者接触的机会。有人吃,也没有啥危害,才会有示范效应,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目前,积极“挺转”与极端“反转”的人也都是少数。大多数人是处于观望状态但偏向反对的态度。想让人们短期内转向“挺转”并不现实——如何让他们“倾向于”支持,或者“不反对”,才是中国转基因研究和产业界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专业知识上,大多数消费者都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他们的顾虑与质疑也可能是“低级的”。“科学家们解释了无数次”,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已经清楚或者接受。行业的推广者们,需要向“反转控”们学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痛心疾首地“痛斥”与“打击”固然可以让坚定的支持者大快人心,但对那些观望状态的人却难有影响,反倒会把相当一部分人推向“反转阵营”——所谓的逆火效应不可忽视(什么是逆火效应?详见扩展阅读,编辑注)。
宣传与科普,仅仅是解决困境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科研界、产业界与监管部门,如何去打消中间观望者的顾虑。比如说,很多人担心“监管不力”。实际上,中国目前批准的转基因粮食比欧盟还要少,审批不可谓不严,但审批文件与过程的公开与透明度不足,难免让公众产生“黑幕”的疑虑。不管说多少遍“我国有严格的管理法规和监管制度”,也比不上一起转基因种子从实验室流入生产领域的事件破坏性大——不把那些违规的科学家与生产者严厉处罚,又如何让公众相信“能够被管好”?
虽然从科学角度而言,转基因的标注完全没有多大的必要性,但在目前的民意下,用“严格标注”来换取中间观望者“不反对”,是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公信力够高的欧盟监管机构也只能作此妥协,目前的中国更只能如此。对于许多人来说,在他不想买转基因的时候,如果你能保证他买到非转基因的产品,那么他可能就会“不反对”了。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