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1.07

个性化尿碘检测有多大意义?

本文作者:云无心

【郭德纲表演“于谦验尿”,图片出处:http://www.chiphell.com/thread-506989-1-1.html】

经过公知媒体和“意见领袖”们的不懈努力,碘盐成功的被“塑造”成了为了垄断利益不顾人民健康的敛财工具。尽管科学界和卫生部门反复强调“多数地区都需要补碘,而碘盐是补碘最便捷的途径”,许多人还是毫无根据地“相信”自己不是缺碘的人群。于是,有“专家”提出:让医院“开放”尿碘检测,让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补碘,不就两全其美了么?

“尿碘”是指尿液中的碘含量。人们吃进的碘,90%以上会通过尿液排出,所以通过尿液中的碘可以推测碘的摄入情况。这也就是“专家”提出“个性化检测尿碘”的依据。

然而,“个性化检测”尿碘这个指标的价值很有限。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它的波动变化也非常大。检测前饮食中的含碘量,会直接影响到碘的摄入量。而饮食中的碘含量,又跟食物种类有关。如果食用的是碘盐,又跟盐的用量密切相关。检测的是尿中的碘浓度,它还跟排尿量密切相关。喝的水多,排的尿多,尿碘含量就低。而且,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排出的尿,碘含量也会相差很大。

所以,虽然尿碘含量跟碘的摄入量有关,但用个人的某次检测来推测他长期的碘摄入情况,却很不可靠。要推测一个人某天的碘摄入状况,需要收集齐24小时内的尿液进行检测。需要跟踪相当长时期内的数值,才能够得到可靠的结论。这样的检测,有多少人能够承担呢?

既然尿碘含量是如此“不靠谱”,为什么学术界和管理部门又都用它来衡量碘的摄入状况呢?

食物的含碘情况主要由地域决定,所以通常考察的是一个地区的碘摄入水平。虽然个人的尿碘含量波动很大,但是很多人的尿碘含量综合在一起,就可以消除“个体差异”的影响,比较准确地反映总体情况。在实际的尿碘检测中,是从一个地区的人群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进行测量,最后用所有检测样本的中间值,来作为这个地区的“尿碘中位数”。理想状况依然是收集每个人24小时内的所有尿液,不过科学家们发现:只要被检测的人数足够多,那么通过一定时间内的尿液测出来的中位数,也很接近通过24小时尿液得到的中位数。

也就是说,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碘摄入状况的“尿碘中位数”,其实是被检测的大量样本中处于最中间的那个人的尿碘含量。虽然这个数值是一个人一次检测的数值,但是这个数值的选择却要根据大量人群的检测值来决定。它不再代表“那个人的尿碘含量”,而是代表着这个地区的“碘摄入状况”。

当科学家们用尿碘值来衡量碘摄入状况的时候,使用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尿碘中位数”,而不是“个人”的尿碘含量。

回到碘盐的问题,需要强调:在碘的“充足”与“过量”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缓冲区间,只要碘摄入量在那个区间就用不着担心。世界不同机构设定的碘的“充足摄入量”基本一致,都是尿碘中位数为100(或者对应的碘摄入量150 微克)。但是“安全上限”的设定则相差很大,美国是摄入量1100微克,欧盟是600微克,分别相当于尿碘值730和400。 世卫组织等机构的建议则是按照尿碘中间值做出的,100~200之间是充足,200~300是过量,300以上是超量。过量可能导致敏感人群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而超量则是普通人群也可能增加风险。引发“碘盐危害”恐慌的那篇论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而在同期的杂志上,一位美国学者发文表示了对该文结论的反对。他指出, 1970年代,美国尿碘中间值是320左右,当时的碘缺乏病发生率是3%,而怀孕妇女的碘缺乏病发病率是1%;由于后来美国人的盐摄入量下降以及加工食品增多(加工食品少用碘盐),美国的尿碘中间值在1990年代以后降到了200以下;按照世卫组织的标准,这个值很充足而且合理,但这一时期美国普通人群的碘缺乏病发生率上升到了12%,怀孕妇女中的发生率也上升到了7%。所以他认为,美国人群的碘摄入量处于不足和充足的边缘,应该增加。

如果只是从食物中摄取碘,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都缺碘,或者“不缺”但距离“碘过量”也还很远,加上碘盐中的碘也到不了“过量”的地步。各个地区的碘摄入状况应该由各地卫生部门进行尿碘检测,并根据实际结果来调整食盐中的加碘量。在是否补碘的问题上,“个人诊断”和“个性化尿碘检测”都靠不住。考虑到缺碘的后果更加严重,除非经过医学检查发现甲状腺异常,否则食用碘盐是更明智的选择。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
回到顶部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