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1.26

本文作者:赵洋

这本书是载人火星飞行任务的辩护书和宣言书。“为了科学、为了挑战、为了未来,这是我们去往火星的理由。”火星任务不但是巨大的航天成就,也为利用其他自然星体的资源开辟道路,甚至,还能再次确认我们社会的先驱特性。卡尔-萨根说:“祖布林几乎单枪匹马地改变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可以说,如果哥伦布要在出海前写一本书打动潜在的赞助人,也不过如此了。

赶往火星,只需决心

祖布林认为今日的NASA已经失去了这样一种品质:有能力判断你真正想去实现的目标,致力于这一目标,创建完成它的计划,做一切对执行计划有用的事情。这种品质就是“决心”。因为丧失了这种品质,21世纪美国的太空计划在月球、火星和小行星三者间犹豫不决,白白浪费了金钱与时光。

总有人以为把人送上火星是属于下一代的任务,其实我们已经掌握了开启旅程的所需的全部技术。

去往火星的单程旅行需要6个月,看似漫长,但在19世纪,欧洲移民航海去澳大利亚也要花费同样多的时间。从地球出发再到返回地球需要两年半的时间,与麦哲伦的水手们环游世界所需时间相同。与古人相比,现代的太空远航者还能享受可口饮食、电子娱乐设备、医疗服务及与家人通信的诸多福利。

研究了史上众多载人火星任务设想后,祖布林提出了集大成的“火星直击”方案,该方案将宇航员所需补给与物资采取“人货分离”的方式分批发射至火星,入轨时采用大气制动,并最大限度地利用火星本地资源就地补给。目前仅有自旋人工重力、甲烷工厂、闭环维生系统几项技术有待验证。

要达成这一目标,只需在20年时间内花费300亿美元,年均花费仅相当于1996年NASA预算的12%。这对一个航天大国来说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像火星人那样生活

为了挣脱地球脐带束缚,火星探险者需从地球探险活动中汲取经验与智慧,就地取材,像当地人一样顺应自然地生活。纵观历史,成功的探险家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不厌其烦地研究、学习、适应当地土著的生活和旅行方式。外来者视为荒野的,当地人视为家园。阿蒙森的小船在北极冰海中被冻住后,他们采用与爱斯基摩人相同的方式谋生,安然度过两个冬天。六年后,阿蒙森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为了证明地球人很可以在火星上舒适生活,祖布林不厌其烦地计算火星考察组的消耗品需求,并据此调整火箭与飞船的规模。

他没有回避该任务的凶险,在《避龙屠妖》一章,祖布林如实列举了辐射、失重、心理隔绝、尘暴等不利之处,并带领读者发现,这些风险要么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的,要么在健康上是可以接受的。

第一代火星人还得依靠一些在地球上尚存争议的技术。比如核动力。其实人类使用核动力的历史,比使用彩色电视机、喷气式客机和按键电话机的历史还长。因此,我们完全有能力在火星上大规模使用核动力。

祖布林预言,经过改造的宜居火星会像19世纪的西部和20世纪的地-月空间一样,成为美国在21世纪的“新边疆”。

三种模式

载人航天是短期看不到回报而花费巨大的科技工程,所以有人说“没有钞票就没有太空英雄”。为实现对火星的载人探测(每次任务需30亿美元),有三种模式的资金来源可供选择。其一是肯尼迪模式,即美国总统站到选民面前,号召整个国家面对来自未来(或敌对阵营)的挑战。但曾支持过阿波罗计划的民族主义基础在美国可能已不复存在。第二种模式是卡尔-萨根模式,即提倡国际合作进行火星探索。但该模式对国际局势的稳定性有较高要求,第三种模式是金瑞奇模式,这位国会议员希望依靠自由企业而非国家预算的方式登上火星。

2012年,第一种模式和第三种模式均已出现。4月,俄罗斯发布《2030年航天规划》将载人火星飞行列入其中。同月,导演卡梅隆联合硅谷大亨,准备用民间力量开采小行星资源;5月,成功发射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SpaceX公司计划推出飞往火星的运载火箭。新一轮深空探测热潮已然来临。在庙堂与江湖的共同推动下,把人送上火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任务。

居里夫人说:“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想,再把梦想变成现实”。祖布林的人生已经完成了前半句,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这位火星梦想家如何实现后面的任务吧。

修改版发表于《新发现(青少版)》2012年10月号,本文为原始版。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
回到顶部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