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0.06

发现自然北京:玩的三阶段

本文作者:空错

wpid-8765320593_139ff66e99_z-2013-10-4-09-53.jpg

【图1】去海陀山看金莲是自然爱好者的一大乐事,你也可以在山巅的夜晚拍摄星空。

一、不要等,走出去

我在杭州读书的时候,学校后面有座山,不高,每到傍晚,不少人会爬山锻炼身体。我也很想去,可我又不想一个人,就到处约人。总约不到,事情就耽搁了。直到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一个人就上去了。接下来的几天也是如此。几周后,我惊喜得发现,反复做一件事,就会上瘾,对于玩,自己的执行力越来越高了。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你想做一件事,马上付诸于行动,不要拖延,不要等。最怕“等××的时候,我再去”这样的安慰了,“等”字通常就是一个大大的借口。出去玩并不需要花太多准备工作,只需要两个字——冲动!Lonely Planet的创始人托尼.惠勒说:如果你决定要出发,那么旅行中最困难的部分已经结束。

想到就马上去做吧,也许明天就没有勇气了。

wpid-8765320925_7f2767a4dc_z-2013-10-4-09-53.jpg

【图2】杭州老和山,不高,征服它只需要放弃借口、马上走出去。

二、融入专业的视角,让玩有意思

工作后,我来到北京,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到北京周边玩。两三年下来,发现自己真去了不少地方,而且对北京也愈发热爱了。

wpid-8798231058_826c751b17_z-2013-10-4-09-53.jpg

【图3】我在北京的足迹,两三年时间的积累,大的地方基本走过一遍。只要你去做,你也能做到。

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受到侯仁之先生的影响。侯仁之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他是对北京城起源和发展研究得最透的人,他让我发现原来身边的北京那么好玩。他说过一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我: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意思是说你知道了解得越多,你就越喜欢它。很多时候,我们说自己不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因为你不了解它们,至少不全面。

我想,既然住在北京了,那就应该好好地了解身边这个地方。多一份了解,就会多一份生活在北京的乐趣。于是,搜集了不少关于北京的书,一开始主要是地质方面的,那是我熟悉的领域。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想法,看到书上有趣的地质现象,我就会去现场一睹究竟。为什么要去现场呢,因为在自然面前,文字经常是无力的,现场才有真实感。

wpid-8787633495_b1d6fe89d3_z-2013-10-4-09-53.jpg

【图4】夏天,可以去登山。北京有4座2000米以上的山——百花山、灵山、海陀山、雾灵山,比泰山还高。它们都是火成岩地貌,或者是喷出的,或者是侵入的,这是他们长得那么高的原因。

wpid-8768104538_9c436c4f56_z-2013-10-4-09-53.jpg

【图5】冬天,万木萧条,便于在枯草中寻找岩石剖面和露头。北京是我国地质学研究的摇篮,地质研究很高,只要找到一些地层或地质志的书,就可以按图索骥。

wpid-8765316445_9efa08e41c_z-2013-10-4-09-53.jpg

【图6】采集宝石、矿物、观赏石的地方,北京周边有不少。中门寺的水晶早已被挖滥了,平谷的金海石也早闻名了,但只要你肯钻研,肯实践,一定可以发现更多产地。

wpid-8798229882_74a6a5fdfa_z-2013-10-4-09-53.jpg

【图7】去延庆大马路边看恐龙脚印,多少人与之擦肩而过。请看邢立达他们的发现文吧。

wpid-8787646501_4b45960dea_z-2013-10-4-09-53.jpg

【图8】永定河畔的台地上,1万年前的东胡林人遗址藏在一片果园里,只剩下一块石碑,去找到它吧。向几个考古的朋友大厅,他们都不知道出土文物现在藏在哪里。有谁知道?(博文

wpid-8765318319_929c295ea5_z-2013-10-4-09-53.jpg

【图9】去白河第一湾和黑河第一湾领略水的力量。我称白河湾为北京的小雅鲁藏布。白河湾在在河流最凹的地方,被侵蚀成了一堵墙,将来它会倒塌,这样原来的河道就会变成牛轭湖,就像现在黑河湾一样。这些弯弯曲曲的河流说明,早在这些山形成之前,河流就已经存在了,否则河流不会那么弯曲。

wpid-8765314707_3a0e914ab3_z-2013-10-4-09-53.jpg

【图10】北京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若不是李四光,恐怕没这个争论。听说妙峰山镇斜河涧发现了巨大的漂砾,于是来到现场。看到这块巨石的第一眼,觉得它除了体积庞大外,并无二致。爬上去,发现岩石表面非常平整,大大小小的砾石被刀劈过一般平整,也许这就是有些地质学家认为这是冰川搬过来的重要证据吧。但很多人反对,认为这是泥石流带下来的。

wpid-8765315291_67cf21fbc6_z-2013-10-4-09-53.jpg

【图11】这可能是世界最大的壶穴,深18米,是冰川还是溪水造就的呢?结果分成两派:一派认为这是冰臼,是北京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冰川融水对冰下基岩产生冲刷形成的。另一派认为这是壶穴,是洪水漩涡多次下蚀形成的。主流都认为是壶穴。昌赤路开车到莲花山路口时,你不妨下来看一看。

wpid-8765316167_da0d1bb768_z-2013-10-4-09-53.jpg

【图12】京西古道上所谓的“马蹄窝”,这些小坑和牛马无关,只和风雨、碎石相关。在凤凰岭上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岩臼,那个时候年轻有时间,还专门写了篇博客讨论这些岩臼。

去的地方多了,就会有不少有趣的发现。举个例子:去过北京的两个溶洞后,很奇怪他们都在山腰上。回家查看了GPS记录,发现他们虽然相距8公里,但所在海拔都是300米,岩性也一样。这样就容易解释了,以前,这些石灰岩都在地下,受到同一深度的地下水位影响,发育了溶洞。后来,喜马拉雅运动导致北京西山抬升,这些溶洞也就升高到了山腰上。

北京西山的抬升证据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去永定河沿岸走一走,可以见到路边有很多堆积物,这些堆积物形成阶地,以前他们在河床里,现在都抬升到了我们头上,这说明西山在“长高”。每一个阶地都有一个平面,每一个平面都代表一次成长经历。根据研究,有人在永定河沿河最多可以找到了8级阶地,说明北京西山至少经历过8次抬升。更为神奇的是,房山有个石花洞,而这个洞也分8层,它从地下水的角度,表明西山的成长历史。这就是地球科学好玩之处,见微知著,我们可以通过很小的自然现象,演绎出大地的历史。

wpid-8768102828_ff1924de4e_z-2013-10-4-09-53.jpg

【图13】两个溶洞的同一高程暴露了他们之间的秘密:同根生,同命运。

wpid-8768108336_0ec78fd422_z-2013-10-4-09-53.jpg

【图14】河流阶地有8级,溶洞分8层,都说明北京西山至少有8次抬升。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在地质界,你可以提出各种看法,只要你的逻辑和事实是客观的。为此,我还特意请教了吕金波老师。(下图自吕金波《北京西山岩溶洞系的形成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旅行中,除了地质地貌,必然会遇到花鸟鱼虫,一开始我只是拍摄它们,后来出于好奇,我想知道它们的名字。于是,在网上认识了各专业的朋友。在他们的带领下,眼前的世界一下子拓展了,我多了很多旅行的乐趣:可以在春天里寻找北京最早的开花植物——款冬;去石灰岩的岩壁上寻找隐士——铁线莲;去百花山寻找 100种花。如今,出去旅行,除了地质,我还会关注植物、动物、微观的、宏观的,以及各种塔、墓和寺庙等古迹。沿途很精彩。

wpid-8768490970_af995c7c4e_z-2013-10-4-09-53.jpg

【图15】每一个相册都是一个视角,视角的交叉和关系,组成了整个自然。

wpid-8765317023_34afe8ca29_z-2013-10-4-09-53.jpg

【图16】很多植物人到北京都会去探访这位北京的崖居隐士:槭叶铁线莲。动物虽然有腿脚,不如植物观察方便,但若懂得生物之间的关系,你会知道去哪里找到它们。

wpid-8768104120_3577f34bf8_z-2013-10-4-09-53.jpg

【图17】微观和宏观是观察世界的两种视角,都会给我们带来深深的震撼。植物的种子、花粉,再加上一台几百元的显微镜,你另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从此打开。微观感谢张超,宏观感谢steed 。

wpid-8787632879_90ca464892_z-2013-10-4-09-53.jpg

【图18】户外行走,经常会遇到很多古迹,比如古塔、古墓、寺庙,让我在户外感到非常满足。我总觉得,寺庙和古老的东西应该在田野里,在密林中。

一切都很自然,就像一朋友此情说的:爱好,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发出的电波,只有同频率的人才能收到。果壳万有青年烩上一句话说得好:有趣的灵魂,迟早会相遇。

几乎每一种视角,在北京几乎都能找到相应的兴趣小组。但我也发现,这些小组通常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好比观鸟的出去就拍鸟,认植物的出去就认植物,登山的出去就登山。这么做也有不利之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如果你只关注于某一点,就会错过很多其他美景,而要想再踏上同一个地方,对于一般人而言,时间成本实在太高。

那么,是不是可以成立这么一个小组,这个小组里有玩天文的、玩地质的、玩植物的、玩动物的、玩古生物的、玩考古的、玩绘画的、玩艺术的、玩户外的、玩摄影的,等等,大家结伴而行,去大自然中旅行,将会多么有趣而有收获呀。

自然笔记因此成立。

wpid-8765317919_04d2e69242_z-2013-10-4-09-53.jpg

【图19】自然笔记的组成应该是这样的,他们彼此分开,又彼此联系。

以自然笔记在2012年12月份探访金陵—十字寺为例。这条线我早前和steed、马二等去过一次,但这次去的时候,收获很大。因为他们的专业,我知道了广斧螳螂的卵鞘,看到了金兀术的墓,还在周口店附近捡到了大块的鹿科化石,这是我一个人行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果。有的队友捡到了宋元明清的瓷器碎片,有的朋友把行程和收获用绘画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更多细节在这里)。是不是很有意思?

wpid-8768107616_53519f8f6b_z-2013-10-4-09-53.jpg

【图20】每一个人,都可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里来,只要你有激情和热爱。

wpid-8765675215_004443f883_z-2013-10-4-09-53.jpg

【图21】自然探索的成果应该像这自然界一样丰富多彩,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这是我想说的玩的第二阶段,在玩的时候,融入专业的视角,让玩变得有意思。就像果壳网的一句口号:科技有意思。当然,每一个领域都是博大精深的,我所谈的专业视角,也只是玩的层次,不可能涉及太深。

三、做有意义的分享,让玩有力量

出去玩,确确实实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拓了眼界,但仅仅有意思就够了吗?上个月(本文写于2013年5月)发生的芦山地震后给了我不少震动。

自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这些年对龙门山断裂的研究论文很多,但为什么芦山地震时,我们还是一如既往,没有成长呢。我觉得这是因为:(1)论文没有意义。科学沦为了研究者的纸上游戏。(2)科学距离大众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分享研究成果带来的快乐。

结合我提出的考察,要是我们能够在考察自然时,让行动更有意义,能解决点问题,并且更多、更好地将发现成果分享给大家,那么,我们的考察就会变得更有力量。

wpid-8768105536_4692f7c3fc_z-2013-10-4-09-53.jpg

【图22】芦山地震让我明白,做有意义的分享,会让这件事充满力量。

以北京为例。北京是地震危险区,康熙年间曾发生过8级地震,北京的断层,有的在地下,有的在地上,有的已经死了,有的还活着,但多少人了解它们,了解这么大的北京城面临的地震危险性呢?要是我们能在户外旅行时结合兴趣、爱好或者专业,考察一下这些活断层,最后将成果分享给大家,不是很有意义吗?

再举个例子。1:50万的北京市地质图早已对外公开,如果能做成一个APP程序,当我们来到北京任何一个地方,就能通过手机自动定位,随时查看我们所在位置的岩石地层,不是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到科研成果吗?

因此,希望更多热爱自然的同好,包括愿意用技术改变生活的人,和我们交流,一起探索,一起把更加生动、全面的北京展现给大家。

有时候,我们梦得太久,忘记了出发。有时候,我们生活在喧闹的城市里,忘记了外面还有个丰富多彩的自然,而自然,它一直在那里。就等你出发,等你去解读,等你发现他的价值和意义。

wpid-8765320185_c754812401_z-2013-10-4-09-53.jpg

【图23】看,韭菜山的秋天就在那里。让我们马上行动起来,向身边的自然进发。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
回到顶部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