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
本文作者:花栗鼠习作
作者:紫鹬
鳍脚类(Pinnipeds)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类群。
首先,说它是目吧,它属于食肉目(Carnivora);说它是科吧,它的成员海豹、海狮、海象都有各自的科;甚至它连亚目、下目、超科都不是,它的上面还有犬型亚目(Caniformia),所以鳍脚类这一支就只能被叫做“鳍脚类”……
其次,说它是海洋动物吧,它们生命中有不少时间都趴在岸上;说它是陆地动物吧,它们离开了海水或湖水又不能活……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和倍受关注的北极熊一样,鳍脚类也是不折不扣的食肉动物。
事实上,鳍脚类的祖先与熊的祖先亲缘很近,如果这位祖先碰巧没有把爪子变成鳍,当今也应该被人们称作“猛兽”吧。可是如今,北极熊成了北极圈内陆地和海冰冰面上的顶级捕食者,而鳍脚类还在继续不尴不尬地被北极熊吃着……
不过,半个月前的北极之行,是一段与野生鳍脚类密集相遇的旅程,分享它们的故事是必须的。请大家不要因为它们不尴不尬,就不爱它们。
“装象”较量
海象(Odobenus rosmarus)是在北极看到的鳍脚类动物中的亮点。它是体型第二大的鳍脚类,成年雄性重达1.7 吨,仅次于象海豹(Mirounga spp.)。这个重量级,连北极熊都不敢轻易惹它。只有偶尔一些年幼无力的海象会在北极熊的追逐中被其它同群的海象踩踏而伤残,它们才会不幸成为熊的食物……
【7月21日,同船的奚志农老师拍摄的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附近的海象特写,它们的“眼白”是红色的!图片由野性中国授权发布。】
海象生活在北极地区,而象海豹生活在南极附近(南象海豹,M. leonina)或北美西岸(北象海豹,M. angustirostris)。海象和象海豹比较容易混淆,因此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这样的假想来区分它们:曾经,有两种努力假装自己是大象的大型海豹,其中一种虽然个子够大,但只有猪一般长的鼻子却没有牙齿,所以它只能被叫做象海豹;而另一种虽然没有长鼻子,但长出了逼真的象牙,所以它被称作了海象。
【好吧,其实象海豹的鼻子是可以比猪的长的,比如这只成年雄性北象海豹。可是大多数象海豹的鼻子还是与猪鼻子不分伯仲。图片来源 Wikemedia Commons】
北极“象牙”
海象的“象牙”是可以长达1米的犬齿,雌雄都有,它是武器和工具,也是雄性在种群中地位的象征。拥有最长犬齿的雄性通常是整群海象的霸主,如果有牙齿长度类似的雄性不服,就会有一场搏斗。中国古代记载的来自北方的“象牙”,应该是来自海象,毕竟最后的猛犸象大约1万年前就已经消失了,所以这些“象牙”来自真正的象的可能性很小。
海象并不用它的犬牙来杀死猎物,它们吃海底的小生物,包括虾蟹、贝壳等。吃贝壳的时候,它们用大嘴把贝壳包起来,然后用舌头作为活塞制造吸力,吸出贝肉。据北极之行船上的动物学家Dmitri半开玩笑的说法,千万别让海象亲吻你,它可以把你的脑花都一下子吸出来。
有人看过海象用大牙把身体挂在冰面上,这倒是大牙不错的用途。这次北极之行中,我在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的奥地利海峡的浮冰上看到了13只海象。
【用牙把自己的身体挂在冰洞口上的海象。图片来源 Wikemedia Commons】
泪目海豹
从巴伦支海到法兰士约瑟夫群岛再到北极点的路途上,有两种海豹较为常见:灰色、身上有深色环形斑纹的环斑海豹(Pusa hispida)以及褐色、有大胡子的髯海豹(Erignathus barbatus)。这两位是北极熊食谱上的主要菜品,它们偶尔会向南游荡到我国的海域,这在《海豹日,晒海报》一文中有所提及。
而银灰色、黑眼睛的琴海豹(Pagophilus groenlandicus),则是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特有的。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较多,在我这次行程中理论上也可以看到,可惜我人品不足,未能亲眼目睹此等萌物,甚是遗憾……
【琴海豹宝宝出生后第3天到第15天皮毛是纯白的颜色。图片来源 Nobert Rosing / National Geographic】
琴海豹的学名Pagophilus groenlandicus意思是“格陵兰的冰雪爱好者”。它们生活在北大西洋的最北端, 从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到格陵兰,再到北美东部圣劳伦斯湾的冰面上都有其踪迹,可以说这是此行最有可能见到的海豹。
小琴海豹的白色皮毛是价值很高的皮草,同时它也几乎成了动物权益的象征。每年在加拿大圣劳伦斯湾的(Gulf of St. Laurens)冰面上,被人们棒打至死的小海豹大多为琴海豹。琴海豹纯黑色的大眼睛看起来常噙满泪水,这其实是为了保护角膜不受到海水盐分的伤害。同时由于海豹在水下不能使用嗅觉,所以它们必须要有良好的视力。可是,我更愿意相信海豹们是真的在哭泣。
对了,在果壳有“极地动物园”亲子活动哦,有各种南北极动物玩具等着各位童学们来玩!详情请点击这里。
原文发表于果壳网(guokr.com)“自然控主题站”《别把海象和海豹不当北极特色》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