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本文作者:Ent
在前两章里,我们论述了熊猫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特征是特别糟糕、能让它“注定绝灭”的。繁殖力对熊科来说完全正常,吃竹子也不是什么问题(只要不发生明显气候变化),运动能力并不差,只有消化系统还不太适应但没产生大麻烦。
但还有一个“指控”是:熊猫是“特化”的物种,也就是说熊猫能适应的环境比较单一;而特化的物种更容易绝灭——有些人甚至会说“特化的物种就是进化的死胡同”。
先说死胡同。
这个词应用在一个动物身上有两种可能的含义:
–“种群的死胡同”:它的现状极其糟糕,其遗传多样性遭到致命打击或者生存环境已经被彻底毁灭,以至于无法挽救。
–“演化的死胡同”:它在演化上做出了错误的抉择,虽然现状尚可,但注定不能适应未来的环境变化,必将灭亡。
打个比方,第一种情况就像是一个人病入膏肓、无药可治,第二种情况就像是一个人有先天的严重遗传缺陷。当然,两种情况并不矛盾。
“种群的死胡同”是可以存在的,比如袋狼就是个典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澳洲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袋狼濒危问题,但这时已经太晚了,野外几乎不见袋狼的踪影,最后只在1933年捕获到一只,三年后死于动物园,袋狼至此绝灭。不过,我们已经在前两章讨论过,熊猫还没走到这一步。
“演化的死胡同”就是个有问题的概念了。在我们无法准确预知环境未来变化的前提下,又怎能知道某个物种“注定”不能适应呢?直生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都承认演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选择的方向是随时可变的。因此严格意义上的演化“死胡同”是不存在的。也许有一天你可以嘲笑熊猫点错了技能树加错了天赋,但是这只是事后之明,加点的时候没有人能预料到。
然后说特化。
虽然没有死胡同,但是路上的确是有水坑的。理论上水坑都可以避开,但总会有坑来得太快,没时间闪躲就一头栽进去爬不出来了。现实中所有的物种绝灭其实都是这个场景。
麻烦在于,这些坑的大小形状特征各不相同。现实太复杂,简单的“特化”二字根本对应不上。譬如我们平时会说“个头大的生物容易绝灭”,往往还得意洋洋地举出恐龙为例子(实际上恐龙大个头的只是少数派)。个大易灭这句论断本身作为一个非常粗糙的一阶概括是勉强可以的,但是仔细看数据会发现——海洋软体动物的大小和绝灭几率无关;淡水鱼是体型越小越容易绝灭;陆生脊椎动物里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之间比较的话,大块头有优势;但关系远的物种比较,大块头又要吃亏;但晚始新世大绝灭那一次又是大块头占便宜,因为那次是全球变冷、个大的暖和!傻眼了吧。有些规律虽然是规律,但实在太粗糙,很难直接应用到具体案例上,正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智商差异很难用来判断具体的一男一女谁更聪明一样。
那么,稍微缩小一点“坑”的范围:对于保护生物学来说,“特化”的物种容易掉进“环境剧变”和“栖息地缩小”的坑,这大概是没错的。在人类影响的环境里,这两类坑特别的常见,所以保护生物学的确也最关注特化的物种。但是,虽然眼下我们正处于人类影响的环境剧变时代,地球历史上很多其它的坑也相当常见——比如泛化物种遭到其他物种直接竞争的时候更可能吃亏。事实上,熊猫800万年前的祖先——禄丰始熊猫就还是杂食的,它向素食转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北方杂食动物的到来加剧了竞争。
所以我们最多能得出结论说,如果不考虑栖息地现状等条件,熊猫这个物种面临人类世迅速变化的环境,绝灭的概率也比很多其它物种要高一些;但是第一这个结论的可靠程度有限,第二这还是和人类环境脱不开干系。凭这个事实是无法推断出熊猫“应该”消失的应然判断的,更不能推理出我们应该放弃对熊猫的保护——
——等一下。我们到现在还没有讨论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熊猫呢。
如果我是个纯粹围观的外星人,那么保护什么的都无所谓。每一个物种最后都是要绝灭的,具体的恩怨情仇全都是地球内政,人把猛犸象杀光了和硬骨鱼把三叶虫消灭并无本质区别。如果熊猫因人为因素而灭绝,那是它活该;人自己瞎搞把自己整死了,也是活该。天地不仁万物刍狗。
但我是个地球上的人类,是一个思想和行为的主体,我要考虑我的利益。而我的利益和野生生物是有密切关系的。
最基本的理由是,【多样性是应付不确定性的唯一真正手段】。生物如此,文化亦然。我们无法预料我们会在野生生态系统里发现什么。也许是新的化合物可以作为药品或者建材。也许是新的基因可以用来改良农牧业。其中大部分也许最后确实没什么实际用途,但我们不能忽视少数物种的潜能——这种事情上一次出现,是美洲人把他们本地的野马杀光了。如果马当时留了下来,按戴蒙德的观点,美洲土著没准也会发展出和同时期欧洲相匹敌的文明。
接下来理由是【生态上的相互依存】。生态系统还没有敏感到稍微一碰就受不了的地步,但里面的确是有关键环节的(所谓“关键种”),而不少时候我们并不确定关键在哪里。城市的居民虽然表面上和自然生态系统没什么接触,但其实根本没有脱离依赖,最起码城市也是靠大量农业输入而来维持的,而农业效率又和周边环境关系密切。就算有一天人类都上传到了虚拟世界,你也不希望一次泥石流把数据中心给埋了吧。
然后的理由是【审美需要】。对于大熊猫而言,这个理由不用我多解释了吧……
最后一条可选理由是【物种的存在自身便有其价值】,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非工具的价值。以此而论,人类现在建立保护区的“干预”,是抵消过去干预的赎罪行为。这一条理由的成立与否,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生态伦理观。有人觉得这根本不成立,有人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理由。但就算是不承认生物自身价值的那些人,至少也需要尊重他人的伦理价值观、因而间接地尊重保护行为。除非你是个唯我论者,那真的没办法了。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面向实践的学科,它不可避免地要讨论应然的问题,所以有一点特殊性:如果我只赞同牛顿的第一第二定律却反对第三定律,那么所有的物理研究者都会把我一脚踢出门外。但是只要你赞同以上四条理由中的哪怕一条、并愿意付出哪怕一丁点方向正确的努力,你我就是同道中人。
但对于大熊猫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努力呢?
我想第一章应该足以说服读者,动物园和繁育中心的圈养不是根本的出路。圈养当然是作用巨大的,能够宣传物种现状,提高人们的意识,带来审美愉悦,为我们了解熊猫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大批数据资料,万一野外环境出现意外重大变故,圈养还是最后的保险——但是,“它好象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生活在它适应的环境中、和环境里所有元素发生互动、不受干扰地表现出它的正常行为——从审美意义上讲,这样才是生物的完整面貌。如果动物园甚至不肯为动物提供起码的丰容、游客又只想看它的“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那与看仿真模型又有何本质区别。
再举一例。我曾经以随队翻译的身份带一群游客去南极半岛一带旅游。许多没有经验的游客不愿听从指挥,一定要靠近企鹅去拍照,认为这样拍到的才最清晰——但是不到三天很多人就厌倦了,“都是企鹅,长一个样啊”。事实上,躲在远处拍长焦的我捕捉到了企鹅吃雪、排泄、配对仪式、交配、筑巢、争地盘、抢石头、和贼鸥搏斗等等有趣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当人靠得太近、企鹅感受到威胁的时候往往都不会发生。野外尚且如此,很多管理不当的动物园常常更为不堪;哪怕仅从我们自己的审美需求出发,施加太多人为干扰也是巨大的损失。
克隆和胚胎保存等技术就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了。也许如果1933年有克隆技术的话袋狼可以死里逃生,但现在熊猫还没到那一步,克隆顶多只能提供一个备份而已。而且这个备份的作用还相当有限——如果我们现在保存下细胞信息,留到未来熊猫消失时再让它复活,可能会发现未来的环境已经变了,而我们的熊猫还生活在过去。野外和动物园的熊猫都有可能逐渐适应,而时光旅行的熊猫将完全无法适应未来环境,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孑遗。
唯一的根本办法,就是保护生物学里所谓“原地保护”:在它本来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把人类“侵占”的地区还回去。如果处理得当,当地居民可能不但不会受损,还能从保护区的建立获益。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综合保护与发展”(ICDP) 项目就是众多值得关注的计划之一。
那么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用了三章的篇幅讲熊猫,凭什么它值得这么多关注?就因为它萌?
地球上受到威胁的物种很多,仅IUCN红名册里列出的四万多个物种里,就有一万六千个属于“濒危”或更高的级别;几乎肯定还有更多的受威胁物种甚至没被人发现。保护所有物种是不现实的,撒胡椒面地使用资源最后肯定一事无成。因此保护生物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伞护种”: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我挑选一个覆盖范围广、容易研究、容易追踪的物种,只要针对这个物种建立保护区,就像伞一样连带保护了整片区域的所有物种。熊猫就是一个合格的伞护种。
另一方面,保护生物学如上所述并非象牙塔学科,而是希望通过宣传唤起所有人的意识、汇聚众人的努力。这样的宣传往往围绕一个濒危、可爱、有象征意义、能够引起大家关注的物种——也就是所谓“旗舰种”——为核心,以此为媒介来向大家宣传保护的价值和正确方式。不用说,熊猫在这一点上是完美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用熊猫作为徽标不是没有理由的……
所以在我看来,熊猫的真正意义是一个引子。它不但保护了陕南川西的大片山区环境,还让很多人知道了还有濒危动物这回事,让很多人了解了动物保护的基本知识,甚至吸引了一些人毕生投入保护的行业——当然也大概顺带吸引了一些人来读我的这篇文字。也正因此,我觉得介绍一些关于熊猫的正确知识是有意义的。熊猫是萌物,但它背后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太多的知识可以传递,如果仅仅停留在看它如何卖萌,实在是可惜啊。
(全文完)
主要参考资料:
潘文石、吕植老师等人的著作《继续生存的机会》。虽然是学术著作,但是多数章节并不难读。
论文集 Prioriti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Mammalian Diversity: Has the Panda had its Day? 相对偏专业一些。而且定价超贵-_-b
还是论文集 Giant Pandas: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比上面两本略新。
互动网页: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专题《真实的大熊猫》 http://www.hinature.cn/Realpanda/
好吧其实我写的时候还不知道有这个网页TAT。做得很好。
顺手加几篇扩展阅读(都是科普文):
熊猫保护区现状的描述——《大熊猫的色彩》http://www.lifeweek.com.cn/2011/1109/35629_3.shtml 。强烈推荐。本文只是干巴巴的理论,要看熊猫保护区鲜活的处境,还是得看记者的。
熊猫的战斗力——《熊牙利!熊猫凶猛!》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3311
熊猫消化竹子的机制之一——《熊猫啃竹子,细菌来帮忙》http://www.guokr.com/article/68984/
关于熊的一些小八卦——《熊出没注意——站直喽,别趴下》 http://www.guokr.com/article/61612/
额外附送萌图一则:“LOKI!!NOOOOOO!!!”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