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01.16

去往火星的狗拉雪橇

本文作者:量子熊猫

科技书籍在知识之外,常常也可以包含丰富的感情;但是少有哪本科技图书能把专业信息和热血结合在一起。《赶往火星》是个例外,完全能唤起一个科学爱好者“燃”的状态。

回顾一下人类的航天史,恐怕我们不得不遗憾:上一次登月已经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了。当时的人们希望到了二十世纪末,人类能够进入新的太空时代。然而事与愿违,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过去三十年中取得了长足发展,航天领域令人激动的突破虽然也有,却少有改变每一个人生活和思想的成果。

我们大概不能对此满意。《赶往火星》的作者罗伯特·祖布林和理查德·瓦格纳是这些不满的人中最激烈,可能也是最聪明的两个。和我们的牢骚一样,作者诟病NASA的计划,批评他们毫无目标,一味强调高额预算,其实只是因为错误的方向而已。和我们的空谈不同,作者为探索火星提出了一揽子计划,并作了相应的论证工作。他将自己的方案比作狗拉雪橇探索北极,这个方案细致而激动人心,仿佛从科幻小说中来,然而又扎根于科学理论之中。

除了精彩的科学话题,这本书向美国公众提出了一个问题:地中海对希腊意味着什么?新的开拓对美国意味着什么?“为了科学,为了挑战,为了未来”,登陆火星不仅意味着科学进步与太空资源,也意味着美国继续担当人类进步的先驱,做一个着眼未来的民族。亚瑟·克拉克在序言中提到,第一次登月时,大家希望到了1984年,人类能在火星上观看地球凌日。如今希望落空,他还是祝福未来的人类,到了2084年,下一次地球凌日时,我们能用激光向火星上的人们打一个招呼。

在对航天的争论喧嚣尘上的中国,要不要担负起人类进步的先驱,要不要做一个着眼未来的民族?这个问题,也是留给我们的。

本文原发于2012.7.1南方都市报 书评周刊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
回到顶部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