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09.26

本文作者:Dr.Who

序之序

文:小庄

磨磨叽叽,磨磨叽叽,趁着书还在厂里赶印的当儿,也赶紧发布一下这个迫不及待与G6的亲友们分享的美好消息——

Dr.U终于做成了一本书,对,就是那种形式古老、散发着墨香、做起来很费事、要通过各种审校流程、但是用了超漂亮极具现代感的设计的封面和插画的纸质印刷品。在改完最后一个字母的斜体,小心翼翼把indesign文件存好的那一刻,呃,图书编辑小庄有一种想死的释然,这是她生平做得最苦逼的一本书,迄今为止,没有之一。

在这本书上市之前,Dr.U项目组的全体成员就决定义不容辞地得瑟得瑟了,所以,先贴出玉女Fujia的序,还有入选问题,即书的目录(注意,它会出现在书的封底,作为一个设计元素,见下图)。

【潜伏不够深的彩蛋你看到了吗?!设计by《城市画报》首席设计总监Helen】

【封底】

此外,也希望参加过这个项目的读者在确认自己的答案有可能入选(也就是说,你曾经成为过目录中那些问题的Dr.U)之后联系我们,提供证明你就是那个Dr.U的可靠凭证,然后将得到赠书一本及相应的稿酬。

谢谢,谢谢你们,每一位,紧紧抱住!

————————- 硬广分割线———————-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952425/

—————-期待你猛击“想读”后往下看—————-

全书序

文:Fujia

科学G6的Dr. You栏目终于可以结集出版了。这本小书与以往的几本作者合集不同,它的内容贡献方很大一部分来自分散于世界各地科学G6的许多热心读者。大家合力打造了一位问不倒先生Dr. You,擅长处理各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疑难问题。比如,“字为什么变陌生了?”“咬过的茶叶为什么会下沉?”“为什么沐浴露会堆积旋转?”……在这本小书里都将给出回答。

欲了解这本书,还是得先从Dr. You栏目的规则着手,让我来介绍一下:首先,松鼠(科学G6成员)们每期发出“问题通缉令”,号召读者们踊跃在论坛、豆瓣小组等地发问并积极讨论,Dr. You的出题编辑选择其中那些有趣的题目,交给十余位松鼠所组成的“出题小组”投票决定。定下来的题目在科学G6网站或微博上公布,邀请读者们来投稿回答。两周后,流程编辑将收集到的回答交给由三位松鼠组成的“科学编辑小组”,由他们选出优秀答案。选中的答案又会被送到一位或几位相应专业的松鼠手中,进行严谨的科学评审,分析答案中科学细节的正误,并进行修正与点评。一番“修理”后,“科学正确”的回答再送回到科学G6的文字编辑手中,进行最后的文字打磨。如果该期并没有合适的最佳答案,负责整个过程的安排和推进的流程编辑还会找相关专业的松鼠约稿,遍查并讨论文献,写“号外”答案。

这样冗长复杂的流程有时确实让人头疼,每一期问题所牵扯的工作人员多达15~20人。科学评委中包括世界各大顶级高校与研究所的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博士生与科研人员,而文字编辑则有在《新京报》、《新发现》等国内优秀媒体的科普版面或科普杂志供职的优秀专业编辑。由于他们遍布世界各地,上述流程完全通过互联网利用电子邮件与即时通讯工具往来所完成,其冗繁琐碎且因信息流通不便所带来的工作困难自不待言。而所有20多位工作人员皆为志愿者,需放弃自己的休息娱乐或者写稿补贴家用的时间,来为这个栏目作出大量贡献,有时也难以支撑。而最后所得的工作结果,不过一篇千字不到的短文,兴许质量难以与大家们抗衡,点击量更不如娱乐网站一篇“本周星座运势”。仔细想想,未免感慨,不知道可有其他哪家网站会做这种性价比极其不相称的买卖?

但我们毕竟已经矢志不渝地在做着了。较之四平八稳的科普文章,问答栏目有其特殊的优势。一个好的问题会使读者想:“咦,我之前怎么没想过这个问题?”“对哦,到底是为什么?”这便可以很大地引发读者兴趣,继续深入阅读对问题的解答。而一个好的解答,则应具备优秀科普文章的特质,既能深入浅出剖析问题,又能保持科学严谨求真的态度,更兼文字灵动活泼,给予读者启发并激发其思考。然则短文难写,由于失去了科普文章惯用的“讲故事吸引读者”的手法,这类问答栏目的解答往往只允许有摆出道理的篇幅,易陷入简单枯燥面目可憎的境地,而倘若一味追求语言生动、思维活泼的话,则往往容易在阐述科学事实时产生谬误。

类似Dr. You这种科学问答早已有之。在国内影响力最大的,也许是苏联科普作家米•伊林所著的《十万个为什么》。它以新奇古怪的问题与可爱幽默的回答,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后来图书市场上跟风之作甚多,但大多以“百科知识”类为主,失去了问答栏目所应有的灵气。近些年,英国《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最后的话”(Last Word)专栏广受欢迎,至今已有好几本书结集出版,曾经高居图书销售榜首。它在形式上对Dr. You栏目影响甚多,一举开创由读者来回答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的先例。由于读者背景与思维方式迥异,往往可以从多学科多角度阐释问题,擦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思维火花,读来趣味盎然。但由于缺乏对答案的科学筛选,看似头头是道的推论,也许并未得到实验上的证实,甚至可能早已被实验推翻,其中个别难免有误导读者之嫌。

Dr. You栏目追随了这条开创性的思路,开放题目邀请读者来参与,追求与读者的互动。我们的真正目的在于,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激发读者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探索兴趣。科学方法与逻辑能力可以通过科研职业培训而获得,但思考与想象的能力则可能在“遍读圣贤书”后逐渐枯萎。在每一个非常规的问题面前,如果读者可以身体力行去想想“为什么……”“怎么回事……”“会不会是……”,然后提笔(打开电脑)记录下自己灵感闪动的火花,送给Dr. You与众人分享,这远比直接提供一个“科学正确”的教学答案要来得意义重大。事实上,在每一次的问题里,我们都能在许多答案中,发现不同寻常且异彩纷呈的解答。当我们在互联网站的海洋里看到,世界各地,那些刚对科学产生兴趣的中学生,那些努力学习科学的大学生,那些远离科学职业的城市白领们……都愿意汇集到这一个小小的网页里,思考、讨论、寻求证据、实验求解“为什么鸡鸭走路会点头”这一类的问题,相信谁也不忍扼杀这难得的好奇心苗子。

然而,好奇心并不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唯一武器。在科学探索中,“假想-实验验证-理论解释”的步骤缺一不可。好奇心与灵感对于“假想”步骤意义重大,但在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之后,更需要艰苦的实验以验证假想,并总结出解释现象的理论,放诸其他实验以继续验证。好在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查询前人工作而得到一个靠近真相的答案。于是Dr. You的科学编辑与评委们兢兢业业,力求为读者投稿的科学细节把关,告诉大家哪些猜想已被实验否决,哪一些仅仅只是理论推论,哪一些角度并不符合科学常规。有时候读者提出一些看似刁钻古怪的问题,科学家却早已对此有了长期的探索工作与详细的文献记录。我们将这个过程详细反映出来告诉读者,让大家知道科学家如何处理自己的灵感火花与好奇心,希冀以此鼓励并指导大家利用自己的思考能力。这便是本书中所收录的洋洋洒洒四篇Dr. You号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r. You栏目全体工作人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在这两者间走钢丝,试图让读者得到双边的完整平衡。案牍劳神,兴师动众,杂事繁多,便是我们所承担的工作成本。即便如此,鉴于队伍的规模与人力物力,本小书难免还会有错漏。我们诚恳希望,读者们可以踊跃指出问题,来科学G6的网站参与我们热火朝天的讨论。Dr. You与读者互动、共同追求科学真相的步伐远未停止,也没有停止的那一天。

最后,奉上项目组的人员名单,感谢你们和我一起出题做题的每一天。

  • 策划:Fujia、Anpopo
  • 流程编辑:半只土豆
  • 科学评审:Fwjmath、Ent
  • 科学编辑:各学科松鼠
  • 文字编辑:拇姬
  • 出题组(随机排名,不分先后):Robot、Anpopo、薄三郎、八爪鱼、Ent、Fujia、Fwjmath、Gerry、猴戏、蓝枫、Lewind、Marvin、Seren、Sheldon.Li、圆儿、野驴、杨杨、云无心、偷拍、拇姬、四月、姬十三、小庄、木遥、水龙吟、半只土豆、沐右、游识猷、猛犸、瘦驼

目录

A 房间 Room
挤出来的沐浴露为何打圈圈?
猫、狗是真正在看动画片吗?
小小茶叶,谁主沉浮?
杯子中的水就是倒不干净?
擦不干的桌子

B 厨房 Kitchen
汤圆PK饺子
怎么对付贴壳的鸡蛋?
如何测量冰箱的容积?
辣椒辣手

C 野外 Wild
鸡鸭同行
鸟儿脖子上的大饼
树叶为什么会打卷?
人类为什么没有进化成轮子?
我们为什么怕密麻物?

D 城市 City
怎么找回属于你的钱?
飞屋能飞起来吗?
来自隐身人的挑战

E 外太空 Outer Space
我们是在地“球”上吗?
太空生存到底能行吗?

F 大脑 Mind
啊,就是那啥啥……
字为什么变陌生了?
身后的目光
当人脑接驳电脑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
回到顶部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