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本文作者:云无心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就发现给奶牛注射生长激素能够提高牛奶产量。但这一发现一直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因为牛生长激素只能从死牛身上得到,在经济上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几十年后,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用细菌来合成蛋白质成了常规手段。孟山都很快成功得到了“重组牛生长激素”,简称rBST或者rBGH。虽然是“重组”的“非天然蛋白”,但是跟天然的牛生长激素并没有不同。
于是,使用激素来增加牛奶产量就变得很容易。对于这样的新技术,安全问题自然是关键。1993年,美国FDA审查了孟山都以及其他机构所做的安全性试验,认为使用了生长激素得到的牛奶跟常规牛奶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在是使用过生长激素的牛奶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1)的含量要高一些。不过,牛奶中本来就含有IGF-1,而且不同牛奶中的含量有高有低;使用了生长激素的牛奶中,IGF-1的平均含量要稍微高一些,不过这个“稍微”的幅度在IGF-1的正常波动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这个含量的IGF-1,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
所以,FDA的结论是:“激素牛奶”与常规牛奶没有区别,可以安全食用。按照“实质等同”原则,既然没有区别,那么就不应该标注出来。1994年,rBST正式运用于生产中。
正如其他任何“非天然”的食品技术一样,人们对于“激素牛奶”的安全性依然充满疑虑。后来,除了美国FDA,加拿大、欧盟的食品管理机构以及世卫组织也都认可了这样的牛奶没有安全问题的结论。不过,注射rBST对奶牛的健康有一定影响,出于动物福利方面的考虑,加拿大和欧盟都没有批准它的使用。
使用生长激素增加了牛奶产量,对于奶农们当然有吸引力。不用激素的牛奶就必须卖出更高的价格才能有竞争力。一个叫做“奥克赫斯特乳业”的生产者就打出了“我们的农民承诺:不含人工生长激素”的宣传语。从技术角度说,这样的宣传并没有欺骗,而消费者愿意为此付出高价也无可厚非。
不过,这样的宣传语暗示了“含有人工生长激素的牛奶不好”的意思。孟山都认为这是向公众传达了错误的信息,伤害了自己的商业利益,以此为由告上法庭。从这个宣传用语的结果来说,孟山都的理由也不是强词夺理。
一开始双方都很强硬,认为对方无理蛮缠。不过,这样的官司必然是旷日持久,真正打下来鹿死谁手也很难说。不管是哪一方,都难以承担输掉的后果。最后,双方达成和解。奥克赫斯特乳业可以继续做这样的宣传,但必须在旁边用小字注明“FDA表示:与使用了人工生长激素的牛奶相比无明显差异”。
对于双方来说,这样的标注同时向消费者提供了两个方面的信息:该牛奶是未经生长激素处理的奶牛生产的;是否使用生长激素,牛奶都是一样的。在目前的科学证据下,这两方面的信息构成了这个问题的全貌。
这样的标注并没有解决牛奶激素的争端。它说明了“没有差别”这个结论是FDA做出的,但是许多人并不认可这一结论,而“相信”自己的理念。其他类似的情况,比如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克隆食品,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标与不标、如何标,不仅要尊重事实,还需要尊重“全面的事实”。这对于主管部门而言,并非看起来那么容易。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