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1.06

本文作者:庄

灰蒙蒙的天,我挣扎着起床洗漱,穿上来北京后买的军绿色长风衣,套好靴子,睡眼惺忪地站到了崇文门新景家园西区4号楼的电梯间门口,从11楼下到1楼,然后抬眼一看,不得了,外头在飘雪。

2009年的11月1日,据说是北京近三十多年来最早的一场雪,完全始料未及。

DSC_0289

【那年的雪。奔忙迎接,穿着黄色卫衣的应该是王丫米,写下这段回忆的编辑,在之后的活动上假扮机器猫熊抱了图中美丽的田原姑娘】

彼时我从沪来京工作也不过5个月,和一群朋友做着科学G6的网站。从入秋开始,我们就筹划起了一个叫做“科学嘉年华”的活动,希望藉此可以扩大这个民间科普团体的影响。当时正职人员连同行政财务一起只不过六个,吭哧吭哧忙活好一阵子,其中的苦累可谓不足为外人道。11月1日正是活动日第二天,地点远在海淀区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眼看着密密雪花在飘,一瞬间真是心也有些凉,因为很现实的问题的是,观众们可能不会来了。

一个多星期前,因为禽流感,北航还死了一名刚入学的学生。作为大型人群聚会的“科学嘉年华”差点被喊停,后来经过多方沟通总算保留了下来,但原先专门空出的学生观众席全部被放弃。

zheye

 【被取消活动的门票,出自张发财老师之手】

那个早到的冬天,在我此生的记忆中,只要回想起来都将混合着一种复杂气息出现,难以描述又刻骨铭心。而当我换上了羽绒服赶到会场,做好只看得到寥寥几个人头的准备,却意外地发现场内几乎是满的,人们有秩序地入座,等着请来做演讲的嘉宾们。

孙桂钧老师和她的同事吴玮也在门口等着我。

如今也已经想不起她们是怎么得知这个消息的了,前些天,我和同事正忙得晕头转向之际,接到孙老师电话说想来参加我们活动,我随口说好呀来了就找我吧。但回答时肯定是不在意的,她们人在长沙,离北京还一千五百公里呢。

没想到两人真来了,还穿着不怎么能御寒的秋装,被冻得瑟瑟发抖,显然对这天气也是始料未及。我赶紧把她们带到了暖和一点的场内。当天中午,天冷地滑不方便出去吃中饭,请她们将就着分了一份工作人员的盒饭,“G6和湖南科技社合作一套译丛”的想法也是在头碰头吃盒饭时铁板钉定下来的。
p330479964 p330479719

【当年两位展示嘉年华卫衣的模特】

和《时间简史》的策划责编一起做套科普翻译丛书,是我和搭档姬十三想想就觉得挺激动一件事。孙老师这样的业界前辈,说我俩都是看着她编的书长大的毫不为过;中国国内,年龄和我们相仿的科普写作者中,也没有人敢说他没看过湖南科技社的“第一推动”系列。当我把这个计划通过邮件组告诉科学G6的成员们时,用的号召语是“大家快把自己想翻译的外版书报上来”,响应可说甚为热烈。

“第一推动”珠玉在前,所以我提出没有必要再去做一套理数方面的基础科普了。反观图书市场,乱七八糟的养生和深心灵系的伪科普盛行,连如假包换的心理认知都被做成了励志向,正是书商们和不负责任或不专业的出版者在钻空子的后果。读者渴望了解作为人的自身,又缺乏好的指引,所以,我们大有可为。

这套呼之欲出的科普被框定在“关于人的科普”。

在最初推荐上来的书单里,大约列了三四十种书,其中不乏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级别的科普大家的作品,我把它们邮件转交给了吴玮,她颇花了一些时间去和各家版代一一核对版权还在不在,最后剩下只有十种左右,很抢手的平克老爷显然早就花落他家了。

于是我们决定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剩下的拿下来再说。即便如此,还是发生了诸如美国科普后起之秀乔纳·莱勒(Jonah Lehrer)的两本书因估计不足被同时竞价的其他出版社拿走了的惨痛教训,可怜当时我还以为万无一失,已经让一位叫做Marvin的成员试译起来了。2012年,当比我还要年轻两岁的莱勒被西方媒体爆出专栏写得太多、自抄袭现象严重的不光彩事迹时,我默默地回想了一下痛失Proust Is A Neuroscientist时的情形,仍然无法断定这是福还是祸。

却说这位Marvin,实在是我们当中的一位妙人,他眼下正在伊利诺大学做着肿瘤生物学研究,前些年却摇摆于要不要做一个职业写作者兼漫画家。Marvin一大特点是脾气非常好,除了完成试译却被摆了一道这种事情也没抱怨过我一句之外,他还好心好意地又推荐了玛丽·罗琦(Mary Roach)的作品。这趣味和姬十三同学显然不谋而合了,他们都读过玛丽并深深为之着迷。

事实证明,把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作为译丛第一辑的主打,也许会为这套书此后的命运走向都定下一个基调。它是如此不羁,又是如此正经,有着成为一本好看读物的所有先决:专业写作者+实地调查采访+大量第一手资料+游戏娱乐精神。作为一个写科普的同行,我本人羡慕且钦佩玛丽·罗琦的方式,她最近在给我的邮件中把这种写作称为旅行式的写作,耗费时间但却收获颇丰。因为她总是有机会和那些做着稀奇古怪实验的家伙坐下来喝上几个小时下午茶,甚或在他们的实验室里呆上几天。

Bonk的中文版译者后来把它翻作《科学碰撞“性”》,这本书里最让我忍俊不住的一个情节是:玛丽去到台湾,跟着著名的医生专家观看了一场阴茎再造手术,结束后,病人还在麻药的作用下昏睡,她趁机问医生“我可以摸摸吗”,医生看了看左右,回答道“赶紧摸吧”。

如果在以上描述里只看到恶趣味,那么你就输了。这本书于我或我们来说真正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你用一种客观的放松的方式去看待身体,像是“高潮”“手淫”“阳痿”“阴蒂”这些原本被视为禁忌的事物是可以被言说的,与色情毫无关系。对,不过是研究对象而已,而且在人类研究它们的过程中还充满了诙谐好笑的段子,怎忍心不与众人分享之?

从2009年底到2010年年初,罗琦的一系列书就列入了我们的计划,湖南科技社那边也一一拿下版权,过程很顺利,但这套书的推出,仍是颇费周折一个过程。因为这当中发生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在筹备果壳网了。

已经不想再去追溯那昏天暗地的近一年时光,其中大部分精力时间,都放在了果壳网的早期搭建上——从找团队到做各种方案——无数的细节和需要重头开始学习的地方。那一年下来我最五雷轰顶的发现是自己的长发中夹杂了十几根银丝……译丛?对不起,只能暂时放一边了。

这当中非常感谢的是朋友、作家于是的帮忙,她为我们介绍了其中两本书的译者。等我重新想起这套书的时候,是2012年年底,拖欠的译稿一一交上来,需要给各方一个交代了,这才开始找设计师、做版式。而随着我们把果壳一点点做起来,最早被命名为“光芒译丛”的这套书也易名为“果壳译丛”。但出版前夕吴玮和我商量说,还是得找个更体现译丛本身特点的系列名。我说让我想想吧,这一想又是两个星期过去了。案头有无数的事情还在等待完成,曾几何时,我成了个忙得好像做梦都在不停奔跑的人。

依旧是一个灰蒙蒙的天,我在小狗宝贝儿的吠叫声中醒来,恍惚了一会儿,记起还有译丛名有待解决。焦虑中习惯性地打开微信,发现前几天写的一句牢骚:欲要使其疯狂,必先使其瞎忙。

等等,是谁要让我们这么忙的?为什么会这么忙呢?

谁让我们被造了出来?即使没有那个臆想中的上帝,也仍然有漫长的演化,让从单细胞开始的一个小东西,变成了复杂的要吃喝要爱还要想去实现自我的生命。而这个实现,也是为了更好更彻底地认识:人为何物?

人为何物,存在于科学的历程当中,也存在于我们每日去完成、兑现的夙愿当中,很高兴我在四年之后,仍然不忘初心地把一个句点画上了,它可能没有想象中的完美,但,出生就很好了,我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去完善它。第一辑的三本已经落定,第二辑的三本也在赶制中,我们还会有第三辑第四辑……一直下去。

便在那一刻,电光火石地,我想到了,它可以被叫做“第六日译丛”。

补充:本文作者小庄现为科技图书品牌“果壳阅读”负责人,“第六日译丛”也已经移交“果壳阅读”旗下、和湖南科技出版社一起合作推进,其中有部分作品松鼠参与了翻译,也有部分为非松鼠译者完成。

salon-kexuepengzhuangxing-poster-mask9

 【科学碰撞性系列已经有三本书上市,点击查看豆瓣链接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
回到顶部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