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09.10

本文作者:科学G6

(从左至右:小庄、老孙、Topaz、小方)

阅读全文

2014
09.10

本文作者:桔子帮小帮主

桔子帮小帮主怀孕需要改变什么》系列文章

我和@顾有容 开发出很多方式检验娃是不是亲生的。6月去川西时调侃说“要是娃有高反肯定不是亲生的!”看米兜无忧无虑趴在小床上,说“对猫过敏就不是亲生的!”街上看到小胖娃说“要是长这么圆就不是亲生的!”在家吃饭说“不吃辣就不是亲生的!”……

阅读全文

2014
09.09

什么样的病毒最致命

本文作者:贝塔-鱼

最近西非正在暴发埃博拉病毒疫情,《瘟疫公司》这款游戏也跟着火了起来。在这个游戏里,你需要让你的病原体感染和杀死全世界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需要让你的病原体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和致病能力,它不但能够迅速感染全世界的人,而且不会被人们研制出来的药物清除掉。

PlagueIncBiohazard

阅读全文

2014
09.09

本文作者:胡桃夹子工作室

2014
09.06

[what if]第110期:走遍纽约

本文作者:一起剥坚果

提问: 一个人可以在有生之年走完纽约城的每条街道吗?如果再算上走完所有公寓楼的内部呢?

阅读全文

2014
09.05

【科学好有爱】之发音问题

本文作者:children

20140702前鼻音后鼻音s

2014
09.05

本文作者:桔子帮小帮主

桔子帮小帮主怀孕需要改变什么》系列文章

16周时第一次见我的产科医生,临走时他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嘱咐不能做爱、送走猫猫、多吃多补……而是提醒:“可能觉得疲倦,不要喝太多咖啡和浓茶。”说完补充一句,“当然也不是完全不能喝,每天一两杯还好啦。”

阅读全文

2014
09.05

怎么和噩梦说再见?

本文作者:Lithium

当你从噩梦中惊醒,或许伴随着一声尖叫,或许额头还冒着汗,盯着四周漆黑的房间,仍然心有余悸——这一刻,你并不孤单。普通人每天晚上会花上2个小时做梦,也就是说,一个正常寿命的人,会有六年在梦境中度过。而我们75%的梦境,都属于负面。 噩梦,自然不是美好的体验。它不仅打断你一夜好眠,降低睡眠质量,也会让人经历沮丧、恐惧等负面情绪,带来失眠、疲惫等一系列生理问题,影响人们总体的生活质量。大约有4%的成人遭受着噩梦的困扰,这一比例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高。噩梦对于那些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更是一种心理上的煎熬。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在遭遇重大的创伤性经历后产生失调的心理疾病。这些经历,可能包括灾难、战争、性侵犯和难产等等。伴随着这些经历而来的梦魇后遗症,更是让他们的心灵雪上加霜。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减少噩梦发生的频率,还人们一个香甜的梦境。

用新梦替代噩梦

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开始,心理学家就开始追问梦的寓意。在这场保障人类好梦的战役中,心理学方法自然大展身手。美国睡眠与人类健康研究所的医学主任巴利·柯拉寇(Barry Krakow)和他的同事们,发展了一种名为“意象预演治疗”(Imagery Rehearsal Therapy)的方法和噩梦斗争【1】。在他们看来,噩梦就像一种坏习惯一样,需要求治者通过反复练习而改变。 研究者让那些饱受噩梦困扰的人们,写下让自己难以入睡的噩梦,并且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改变这个梦境。改变的方式既可以欢快,例如和恋人在沙滩上漫步,亦可以中性、无趣,只要不是原来的噩梦就好。人们写下改变后的新的梦境,并且每天在清醒时花出一段时间(约10-20分钟),在脑海中“排练”这个梦。这样日复一日,用较积极的新梦代替原来的旧梦。 意象预演治疗不仅能减少噩梦,还能带来一系列心理上的好处。在巴利·柯拉寇等人在200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168名长期遭受噩梦困扰,曾有被性侵犯经历的的女性受害者,在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后,她们噩梦的频率,从平均每周6次左右,降低到每周2或3次,而且她们也有更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如羞愧、情绪麻木等等。而且,这项技术不仅能减少创伤引发的梦魇,对一些不清楚原因的噩梦也有一定成效。

阅读全文

2014
09.04

糖害健康,甚于反式脂肪

本文作者:云无心

QQ20140903-1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各种食品成分对健康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反式脂肪被公认为“有害”的食品成分,限制以至消除反式脂肪成为了食品行业的努力方向。然而,如果考虑到实际的食用量,糖对健康的危害更甚于反式脂肪。或许只是因为人类吃糖的历史太悠久,而糖带来的甜味又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喜好,对它也就有了更多的宽容。

糖的四宗罪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的食用量越来越大,由此造成的以下四点风险越来越为人所知:

阅读全文

2014
09.04

大脑,永不停工的机器

本文作者:十五言

大脑不休息

与人体其的他器官不同,大脑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处在活动状态。从能量代谢的角度讲,肌肉在休息时的耗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收缩运动时会消耗1000倍以上的能量。相反,大脑无论在工作还是休息时都要消耗大概身体总代谢量的20%。而在工作时的耗能水平只比休息时高5%。正是因为如此,休息时的大脑更应该被看成是一种独特的状态,而并不是简单的休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Marcus Raichle等人在2001年时将这种状态 (resting-state)命名为默认模式 (default mode),并将一些在休息状态时神经活动更高的区域组成的网络称为为默认网络 (default mode network)。这一网络中的区域的神经活动在人执行特定的任务的时候反而会下降,通常认为是负责产生自发的想法以及无目的的思考。

对于大脑的休息状态,另一个重要的发现要追溯到1995年。当时在威斯康辛医学院的Bharat Biswal等人发现在完全没有运动的休息状态,大脑左右两侧运动皮层的fMRI信号仍然会显示出很强的相关性。fMRI技术是一种无创的记录脑活动的方法,它通过测量脑血流中含氧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比例间接地反映神经活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之前虽然知道左右两侧的运动皮层在完成双手协调任务时会同时激活,但并没有人会想到人在没有动双手的时候负责控制两侧手的区域仍然会同步活动。这提示了一个大脑重要的属性。大脑中存在着自发的脑活动,而且这些自发脑活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组织的。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研究都发现,凡是已知的功能相关的脑区之间,在静息态时也都会显示出很强的相关。这一组组相互关联的区域就组成了不同的脑功能网络,比如视觉网络、运动网络和注意网络等等。这种使用静息态fMRI数据分析大脑功能网络的技术目前正日趋流行,而且是当前美国的人脑连接组项目(human connectome project)的基础技术之一。

阅读全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