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03.28

宝宝的脐带啥时候剪好?

本文作者:赵承渊

准妈妈们对宝宝的健康和未来总有着美好期待,希望他漂亮、健壮、在成长的路上受到一路关爱。每逢成长的关口,妈妈们总希望自己能够英明地为宝宝选择最有益的那一边。如今,这种追求极致的优生优育之风甚至吹进了专业界,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宝宝降生之后,脐带什么时候断掉最合适?是早些结扎好还是等等再结扎更好?如果要等,等多久呢?……这样的问题甚至一度令医生们也众说纷纭,不知该怎么办了。

脐带与胎盘一样,属于胎儿的附属物。脐带内有两条动脉一条静脉,负责胎儿与母体的养分交换。胎盘类似一块海绵,大量血液在此积聚。宝宝出生之前,胎盘和脐带内的血液循环是维系胎儿生命,促进宝宝发育成长的关键。

阅读全文

2013
03.27

酸碱食物的传说与真相

本文作者:云无心

“碱性食物改变酸性体质”“酸性食物不能多吃”是流传甚广的传说。许多医学专业人士科普说“酸碱体质完全是个伪科学概念”,而又有营养界人士说“食物代谢之后确实形成酸性或者碱性产物,所以食物酸碱性的概念是存在的”。于是人们一头雾水:食物到底有没有“酸碱性”,如果有的话,对健康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们先从人体的酸碱性说起。人的新陈代谢由无数生化反应组成,每一个反应都需要特定的酸碱环境。在科学上,酸碱性用pH值来表示。pH值在0到14之间,小的那头是酸性,大的那头是碱性。血液对生命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其pH非常精确地维持在7.35到7.45 之间。超出了这个范围,不管是低还是高,生命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这个pH范围属于“弱碱性”,所以如果说要维持人体的“弱碱性”,也没有什么不对。

阅读全文

2013
03.27

本文作者:小红猪小分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DNA知情权。

阅读全文

2013
03.27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三)

本文作者:卢 昌海

本系列的单行本《寻找太阳系的疆界》已于2009 年 11 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节略版曾在 2007-2008 年的《中学生天地》杂志上连载。

卢昌海老师的微博:http://weibo.com/ChanghaiNews,个人网站:http://www.changhai.org/。

阅读全文

2013
03.26

种出鱼油来

本文作者:白鸟

五花八门的保健品市场中,充斥的往往是被吹到天花乱坠,实验数据和临床统计其实欠奉的“传说中的不老药”。而这其中,鱼油属于少数几种有较明确的数据支持的对身体有益的产品之一,它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其中蕴含的DHA(二十二碳六烯酸)、EPA(二十碳五烯酸)等几种多不饱和脂肪酸。

鱼儿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然而,随着鱼油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一些潜在的问题逐渐开始变得突出。

阅读全文

2013
03.26

脑袋大更聪明?其实不尽然

本文作者:冷月如霜

自从人类开始研究大脑以来,大脑如何与智慧挂钩就成了让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其中显而易见的一个假定便是智慧程度直接决定于大脑的尺寸——大脑越大,脑细胞就越多,人不就越聪明吗?一些科学家们也以此来解释为何我们比近亲黑猩猩们要更聪明;然而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们却不在少数,他们的理由也看似无懈可击——倘若大脑越大动物就越聪明的话,为何大象没有展现出高于人类的智慧呢?随着对大脑了解的不断加深,我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机制能够同时解释以上两种看似无法统一的现象。

你聪明吗?脑细胞有话要说

在介绍这种机制之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大脑的组成吧。众所周知,神经细胞(Neuron)是实现大脑功能的主要部分。当神经细胞发生病变后,人的大脑功能就会受损,甚至会引发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人的大脑约有数十亿个神经细胞。它们就像是一颗正在发芽的种子一般,往一边伸出无数的“根系”(我们称这些根系为树突),而往另一边长出“树干”(我们称之为轴突),又在树干的顶端分叉出许多小“树枝”(我们把树枝末梢称为突触)。与自然界中的树不同,一个神经细胞的突触会与另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相连(树梢与树根),借以传导信息。

阅读全文

2013
03.25

本文作者:一起剥坚果

制图:搜狐微博

2013
03.25

隐形结核:体内的定时炸弹

本文作者:八爪网

作者:DR.B

隐性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占成人结核病的比例逐渐升高,除了传统的结核菌素试验(PPD)之外,近年来问世的干扰素γ分析法(IGRA)也为我们针对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两者相辅相成,成为早期控制隐性结核的利器。

阅读全文

2013
03.24

本文作者: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作者:Min Dai、Yuji Feng

“我们非常希望全社会都能够明白,对艾滋病防治而言, 检测没有歧视,感染不是终点,通过早检测、早确认、早治疗,艾滋病毒感染者及患者一样可以正常生活,享受生命,同时能够减少艾滋病的进一步传播。”

阅读全文

2013
03.24

本文作者:八爪网

作者:HAMSTER

本文叙述了加拿大一次结核爆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除了传统的流行病研究方法——社会网络调查之外,研究者还利用了分子流行病学的技术——基因组测序方法,找出此次爆发结核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很可能是精制可卡因的使用增多触发了两个现存的结核分枝杆菌谱系的同时扩展,而高危社交网络的关键成员则起了维持作用。流行病学与基因组学的结合也预示着未来“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

阅读全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