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01.07

柑橘家的远房亲戚

本文作者:史 军

柑橘是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家族。施文格将柑橘类分成了6属29种,而田中长三郎曾经把柑橘类分为4属159种。而在我国最新的植物志——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中,所有生于我国的柑橘类植物则都被归于柑橘属下的7个原生种和5个杂交种中。

并非所有的柑橘都那么美味,但是自然控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趣的物种——毕竟有些不怎么好吃的柑橘,依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阅读全文

2013
01.07

[译]CDC-苯胺毒性问与答

本文作者:小红猪小分队

1月5日,山西省政府接到报告称,31日7时40分,长治发生一起化工厂苯胺泄漏事故,泄漏苯胺可能随河水流出省外,可能已致漳河流域水源被污染。当天,河北邯郸市区突发大面积停水…… 查国际化学品安全卡就知道,苯胺是种剧毒品, 它进入环境后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我们翻译了一篇来自CDC的简单问答,希望能为关注这个问题的人提供一点参考。

阅读全文

2013
01.07

睡得越多,死得越快吗?

本文作者:冷月如霜

流言: 【惊人!睡得越多死得越快】每天仅睡六七个小时的人,比每天睡超过8小时,或少于4小时的人死亡率要低很多。睡得过多和吃得过饱都是一个道理,吃得八分饱,也许才是最健康的。因此,即使到点之后还觉得困,你也应该说服自己别再赖在床上了。

真相: 人的一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熬夜加班缺乏睡眠让人精神不振,不少人都深有体会,但要说“每天睡超过8小时死亡率反而高”,可能不少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不过,美国癌症协会(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领导的一项大型研究确实发现在长达6年的追踪时间内,每晚睡8个小时的人竟比每晚睡7个小时的人有着更高的死亡率。

阅读全文

2013
01.06

The algorithm that runs the world

本文作者:小红猪小分队

Source: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1528771.100-the-algorithm-that-runs-the-world.html?full=true

小红猪

阅读全文

2013
01.06

“右脑培训”何时休?

本文作者:游识猷

每个家长内心都埋着望子成龙梦,对早期教育的追求也常因此变得永无止境。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激励下,只要经济许可,国人向来不吝为各种培训一掷千金。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一个概念当属“开发右脑”,多有业者打着科学的旗号,推销形形色色的课程与练习。上海闵行区曾爆出一个已经被以欺诈罪嫌立案调查的 “赢在右脑培训班”,可谓把不靠谱培训发挥到了极致。主办机构新雨中心自称师承韩国李承宪的“脑呼吸学说”,能通过一系列训练来加强学员的脑电波接收能力,当然,代价相当不菲,10天学费10万,包学会“用耳朵听书”、“蒙眼感知扑克牌”等等近乎“开天眼”的特异功能——当然,大小学员习得的,其实只是魔术和作弊技巧而已。

“赢在右脑”的谬误与破绽已算明显,但如果不是天价收费,消费者或许还不会那么快醒悟并报警。但市面上还有许多收费更显“亲民”的早教机构,拿出的又是似乎更“科学”的一些教育方案。许多人难免疑虑重重,送去培训吧,若是不靠谱,费钱不说,孩子还走了弯路。但随便翻开一本“国际全脑教育机构”编著的宣传材料,页页言之凿凿—— “一般人对脑力的运用不到5%” 、“孩子只用半个脑袋在学习”……万一是真的,不去培训,会不会耽误了孩子“右脑发育的黄金窗口”?右脑到底是做什么的?右脑培训,果真如此重要吗?

阅读全文

2013
01.06

探索真相的工具

本文作者:八爪网

作者:KIWI

在临床工作与文献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医学以外的流行病学、统计学上的概念疑点,比如:怎么区分发病率与患病率?这两者又如何计算?一个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各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着实让人挠头。其实,无论是流行病学还是临床医学,其共同点都是对现实真相的认识和应用。然而,现实真相扑朔迷离,唯有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方能一一辨明。在其中,掌握几件利器,实为必需。

阅读全文

2013
01.05

本文作者:一起剥坚果

作者:九维空间Sturman

很高兴看到Immanuel Bloch教授小组又出了一篇漂亮的工作,在光晶格中超冷原子的“负温度”分布。文章发表到《Science》上以后,被媒体解读的有些跑偏。因为媒体都从新闻报道解读,而写新闻的编辑一般是引导读者读原文,会写得很简明。于是一层一层传下去,不免让人以为“负温度”成了“负能量”,成了“低于绝对零度”。把一个好好的实验宣传成了违反物理定律的软科幻。

阅读全文

2013
01.05

本文作者:赵承渊

生理学家是一群什么人?

通常情况下,他们并不像医生那样直接面对病人。尽管生理学家也会常常用到药物和手术刀,但是他们求助于药物和手术刀的目的却并非驱除疾病,而是为了解开生命现象背后的谜团,揭示生命活动的机理。生理学家之于医学,类似物理学家之于航天工程。

阅读全文

2013
01.04

喝酒防辐射?别搞笑啦

本文作者:云无心

“辐射”是一个让公众很恐慌的名词,所以“防辐射产品”自然也就具有了巨大的号召力。白酒行业有宣传资料宣称“看电视时喝一杯白酒,可以防辐射”。这种“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的推荐,有没有根据呢?

都市传说与曲解文献

搜索“喝白酒防辐射”的说法,最多的结果指向了切诺贝利尔核电站事故中的一个传说:一位叫戈巴琴科的伤者被送到医院,喝了500克纯酒精,后来有七八个伤员死了,而他却活了下来。且不追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医学上的个案本来也无法证明结论。在这个例子中,“七八个最危险的伤员当天就送到莫斯科”,而“戈巴琴科是次日被送到莫斯科的”,也就是说他本来就不是处于“最危险的状态”,跟那几位死者并没有可比性。真要抬扛的话,要是他不喝那些酒精,没准还好得快一些呢!

阅读全文

2013
01.04

本文作者:冷月如霜

流言: 【七年之痒是怎么回事?】爱到七年走到终结。人体的细胞会新陈代谢,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随着旧细胞的死去,新细胞华丽诞生。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时间和间隔的不同,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说,在生理上,我们每七年就是另外一个人。你就是你,但你也不是你了。

真相: 1955年,由玛丽莲•梦露主演的一部电影在美国热映。电影中,男主角总是利用一切情形幻想着与梦露发生外遇。这部在当时广受好评的浪漫喜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片中梦露被风吹起的白色长裙成了为人熟知的标志,而这部电影的名字《The Seven Year Itch》以及其中文翻译七年之痒更是直接成了婚姻不稳定的代名词[1]

阅读全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