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本文作者:卢 昌海
在前面几节中, 我们介绍了 太阳的大小和远近, 地心说 vs 日心说, 日食的规律 等。 那些介绍所涉及的分析手段大都是几何手段。 从本节开始, 我们将介绍一类全新的手段: 物理手段。 我们将会看到, 那是一类远比几何手段更有效的手段, 在它的帮助下, 科学家们很快就将太阳研究推向了纵深。 这种从几何手段向物理手段的过渡, 是与天文学自身的发展脉络基本一致的。 因为在历史上, 人们对天文学的研究首先是从研究天体运动的几何规律入手的[注一], 用物理手段研究天文的所谓 “天体物理” (astrophysics) 这一重要分支则是在晚得多的时候才出现的 (而且它的出现与本节所要介绍的内容有着密切关系)。
天文学沿这样的历史轨迹发展不是偶然的, 拿太阳来说, 想对它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必须克服一个显而易见的困难, 那就是它离我们实在太远了 (1.5 亿公里), 而且也实在太热了 (表面温度就足以使任何已知的物质气化), 我们几乎永远也不可能象研究地球一样到太阳上去钻个孔、 挖个洞、 采集一些样本。 这一现实的困境曾使一些人深感悲观。 1835 年, 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法国哲学家孔德 (Auguste Comte, 1798–1857) 曾经预言, 人类永远也不可能了解太阳和星星的化学组成。
本文作者:Marvin P
天翻地覆之后,恐龙消失了,那些曾飞翔的奔走的蹒跚而行的爬行动物,将地球让渡给体积更小的哺乳动物。这些哺乳类面对着突如其来的美丽新世界,有的下海,有的钻土,有的上树。上树的这支,后来有一部分走出了丛林走进了新时代,尝试吃生肉,学会了用火,尝试吃熟肉,开发出了畜牧业和农耕经济,进行了工业革命,尝试吃过量熟肉和过量甜食,患上二型糖尿病,又合成了胰岛素……他们一路变得更快更高更强,审美趣味也日新月异。如果石器时代也有时尚杂志,那么当年的封面人物现在看来是标准的矮黑丑,不光背驼牙齿大脑容积又小,还全身覆毛,只符合星球大战里楚巴卡族的审美观。人类是怎样从石器先生发展到时尚先生,身上的毛是为何褪掉,褪毛后裸体了多久才穿上衣服,都是人类学家热衷的课题。
毛是哺乳动物特有的身体结构,对于不必穿衣服的动物来说,这种由毛囊长出来的毛可以保持体温,缓冲外力,标识种群,表达情绪,吸引交配对象,以及隐蔽身形逃避捕食者。究其起源,科学家曾发现哺乳动物的毛发和爬行动物的脚爪有同源蛋白,说明他们在进化上可能有相同的原始基因。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毛:大象,海狮,河马,鲸鱼,裸鼹鼠,以及一些特殊品系的家畜和宠物都全部或者部分没有毛,它们是五千多种哺乳动物里特殊的一群,但他们没毛的原因并不难洞察:要么是保持体温,要么是协助运动,要么是节省能量。体热的散发跟表面积成正比,体热的产生跟体积成正比,表面积和体积的比率越大,肌体散热越快。更长的四肢能增大表面积对体积的比率,更有利于散热,这个进化趋势时至今日还能看到活例子——祖祖辈辈住在炎热的非洲南苏丹的人有着非常长的四肢。大象体积巨大,又居住在炎热地区,需要有良好的散热机制才能保持体温不过热,所以它们不能像居住在寒冷地区的猛犸象那样浑身披毛。犀牛和河马体毛退化的原因也类似。鲸鱼作为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生物,跟那些游个两万里不带换气的水族相比已经处于下风,有体毛会增大长距离游动时的阻力,更不利于生存竞争,所以它们退化了体毛,长出大量皮下脂肪来保温。裸鼹鼠群居在黑漆漆的地下洞穴里,生活方式是挤成团,不大需要毛发保温,生存环境缺乏光照,眼睛严重退化,毛发也起不到吸引配偶的作用,再华丽也是锦衣夜行,平白浪费能量。以上这些动物裸身出镜的原因都很直白,用逻辑一想就明白,只有一种动物没毛的原因很令人迷惑,他们是灵长目人科人属的双足动物。所有其他灵长目的动物都有浓毛,只有他们相对而言光溜溜。他们生活在或严寒或炎热的陆地环境里,他们没毛,却有暖气和亚历山大麦昆。他们在头毛上做出各种花样,却把腿毛刮得一丝不苟。他们叫做人。
本文作者:安婆婆
最近给家里打电话,爸妈感叹说一年一年过得真快。我也感觉出来,已过花甲的他们渐渐有了一些“老人心态”,偶尔开始担忧起一些老人病。妈妈抱怨自己的健忘更明显了,即使记在纸上有时也会连纸条一起忘记,然后忧心忡忡地说,希望不要得老年痴呆症啊。
本文作者:小红猪小分队
我们的祖先不仅面临着与外界环境的持续斗争,在他们身体内部,也曾经发生过有关基因的激烈战役。正是这些战争的结果,让我们成为了今天如此这般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