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2.12

本文作者:花栗鼠习作

作者:血花刀剪

好动物园应该什么样系列

从野外生存进入人工圈养,对野生动物来说无异于生活环境变化的巨变。虽说每种能生存至今的动物,都有赖于它们一代代适应各种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过作为全球生态破坏、物种凋零的元凶,我们人类实在没有资格对动物提“适应笼子”这么过分的要求……因此在当今动物园中无论新展区还是旧展区,都着重从点滴细节入手,着力营造符合它们天性的生活环境,并用柔和的方法帮助它们适应人工饲养下的种种要求。

生活要刺激,适度才健康

无处不在的生存竞争,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是野生动物永远需要面对的挑战。正是这些挑战刺激着它们的大脑和神经,塑造了它们的模样和行为。而在人工饲养下,动物的生活空间大大减小,也无需寻找食物、躲避天敌、游走探索,几乎终日无所事事。

在老式动物园里经常会看到,许多动物除了吃食睡觉发呆,就是像机器一样反反复复地来回踱步,摇头晃脑,甚至有撕毛、啄羽等自残行为。动物学研究认为,这是因为狭小单调的笼舍无法满足它们的本能,加上长期暴露在被人围观的嘈杂环境中,从而造成动物的内分泌失调,身心健康受损,于是表现出了这种种扭曲的“刻板行为”。也就是说,动物在动物园里该得到的刺激太少,不该有的刺激却太多了。

cfjj43【刻板行为,简单地说指无明显目的的、不变的、以固定频率反复重复的无任何功能效果的简单行为,在人或者动物身上都会发生。不过,是否应把动物的刻板行为与人类的精神疾病同等看待,学界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

所幸的是,这种扭曲并非不治之症,如果生活不那么枯燥压抑的话往往是可以恢复的。尽管绝大部分动物不可能回到野外(主要是缺少栖息地和生存技巧),绝大多数动物园也没法让园里的每种动物都住上豪华的生态化大型展区,但仍然可以从点滴之处着手,努力改善动物的生活质量。这也就是当今动物园里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丰容(enrichment)。

丰容的核心思想,是改变以往那种只考虑人类管理方便、忽视动物需求的做法,而是在了解动物习性的基础上,尽量给圈养动物的生活增加一些“调料”,满足它们各方面的天性需求,让它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身体更健康,行为更正常,表现出动物应有的活力和生机。同时,游客也会从中获得更愉悦的欣赏体验,并使动物园真正发挥环境教育场所的作用。

动物园的一个笼舍或展区是否有利于动物生活,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丰容的水平,而不仅是面积大小、装潢“豪华”程度。当然大空间是个很重要的条件,但如果一个展区面积虽大却缺乏丰容,动物仍可能像被关在小笼子里一样,还会继续令人心痛的刻板行为——就像如今国内某些“野生动物园”里的情景。此外,丰容的内涵也远不止于笼舍设计,更需要贯穿到喂食、清扫、体检等日常饲养管理的多个环节中,是一项需要动物园持续不断为之努力的工作。

2e3g37【几平米、几十平米的老式鸟兽笼舍或一两尺见方的两爬展箱,已被国外研究证明远远无法满足许多动物活动、隐蔽、躲避压力所需的最低空间。打破僵化的旧有规范,立足现有条件扩大笼舍,有助于国内动物园尽量提高丰容的效果。】

设施多一点,展舍添生机

要说老式笼舍光是铁栏杆、水泥地,或许也有点冤枉。砌个水池,撒片沙土,放上几根栖木几块石头……都是动物园很早就采用的做法,也能让一些适应力较强的动物在里面得尽天年,传宗接代。但就这么点东西跟它们原本生活的天然环境比起来,实在是粗陋得令人发指。

既然动物的行为习性是为了适应复杂的大自然,那么在动物园里,动物生活的环境也应该尽量变得复杂一些。“螺丝壳里做道场”,用更加丰富的小空间改善它们的健康,给它们更多的活动选择。

对动物来说,隐蔽处是和食物、饮水相提并论的三大生存要素。长期以来动物园只顾给它们管吃管喝,却忽略或不愿给它们提供隐蔽场所,动物每天在众目睽睽之下无所藏匿。而高水平的新建展区通常会着力弥足这一缺失,图为上海动物园的马来熊新展区。

比如设立大量不同高度和形状的栖架,扩大树栖动物的垂直活动范围;种植一些植物或弄几个树洞、地洞,让动物有地方可以躲藏和遮阴;有了水池或泥坑,许多非水生但喜水的动物可以在里面享受一番;活动场里立个木桩或混凝土堆,也会是食草动物喜欢的磨角、蹭痒好去处。就连本不该成为“奢侈品”却在动物园中常被剥夺的阳光、室外空气和天然土壤,如能将其还给动物,也能有效改善它们的健康水平。

当然丰容不仅是为了美观,也要考虑动物的安全与健康。人工栖架的油漆涂料可能有毒,灵长类展舍中的被单、绳索、橡皮筋等可能会缠住动物尤其是幼仔。而植物应该选择那些既没有毒性,又不容易被动物吃掉或弄死的种类,这就需要园艺师乃至植物学家来帮忙了。

在一个经过高水平丰容的笼舍前,游客除了得到更多美的享受,还往往会发现不少惊喜。河马爱泡水,猴子爱爬树,这在老式动物园里都有所体现,但或许你并没见过猩猩怎么用干草给自己搭窝,羚牛如何登高攀岩如履平地,豹子爬树的姿态多么优雅,鸟儿在沙坑或浅水池里洗澡时何等快乐,石龙子怎样从洞穴中探头探脑……

j3ja34【对喜爱攀爬的猴子和鹦鹉来说,其实“有碍观瞻”的笼网本身也是一种丰容,增加了它们的运动空间——至少比全换成玻璃窗要好些。遗憾的是,国内一些动物园目前对猿猴展舍采用的低处玻璃窗+高处笼网的组合,不仅因玻璃反光而照样影响观看,也依然无法阻止某些游客一展身手,把食物从高处扔进笼舍。】

丰容与造景最大的区别,就是这项工作没法一劳永逸,需要持续不断地做出改变,常换常新。一个哪怕展示水平再高的动物园,如果连着一个月天天逛估计大部分人都会烦,何况要在展舍里生活一辈子的动物呢?因此就得让动物经常能感到周围环境有所变化:场地里多了几株青草,石头下隐藏了些许食物,或者哪怕是其他动物粪便带来的气味,都会让动物产生新鲜感,激发好奇探索的本能,从而让生活不那么单调、乏味。

不饭来张口,喂食有学问

话说回来,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动物毕竟没有人类那么多追求,也不会自觉去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什么的,在野外活动的时间主要都用来找食、吃食。因此为了增加它们在动物园里的活动量,让它们尽量多锻炼,多动脑,丰容工作还得着重从食物方面下功夫,改变传统动物园里的动物每天准点开饭、饭来张口的生活。

办法之一是把食物隐藏在石头底下、草堆当中、圆木缝里等展区的各个角落,让动物花时间自己寻找。不过展区内空间毕竟太有限,就像人在自己熟悉的房间里找东西,动物三番五次之后就会渐渐看穿饲养员的“伎俩”,不用多久就能找到,促使饲养员要不断和它们斗智。另外,打破每天喂食的固定时间,乃至时不时饿上动物一天半天(当然可别对每天都要嚼N个小时饲料的食草动物玩这个)也是不错的做法,总之就是不能让它们的生活太规律。

0tkrgq【“没有困难就创造困难”,这句玩笑话倒成了食物丰容工作的绝佳写照,重在让动物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为2011年6月,云南野生动物园为大熊猫搭了一个木架、蒙皮包裹竹子的“大粽子”,让它费了好一番功夫才吃到美味。】

另一种途径是给动物增加些取食难度,特别是鼓励那些比较聪明的动物自己发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把猩猩喜欢的食物塞进小管子里,嵌进墙壁(更高端的做法是,干脆用混凝土等坚固材料造一个人工白蚁穴),并放进些小树枝或木棍,猩猩慢慢就能学会使用工具,一点一点把管子中的食物掏出来。给南瓜挖个孔,掏空之后在里面塞进蜂蜜、坚果或葡萄干,贪吃的熊就会用强有力的爪子撕开南瓜,取出食物吃个痛快。

还有一个不那么让饲养员绞尽脑汁的方法,就是把食物放在动物需要花力气才能够到的高处,从而实现给动物锻炼身体的效果。比如在老虎、狮子的活动场中立一根高大木桩,肉挂在木桩顶部,它们必须跳起来伸爪才能够到,锻炼了跳跃能力。对国宝熊猫,以前就是把一堆竹子放在地上任其取食,现在则把一部分竹子立起来“种”在土里,让熊猫自己采摘,既提高了它们的取食技能,又美化了展区环境。

时常给食肉动物提供活食也是动物园传统做法,不过近些年来由于动物福利观念的普及,无论在西方还是国内都招致了一些反对。折衷的办法是尽量把喂活食的时间安排在每天闭园之后,游客眼不见为净。至于那些只能吃活食、又很难捉摸进食时间的蛇类和蜥蜴,为了让它们能够活下去,也难免让游客同情一下小白鼠了……

0amku8【给猛兽、猛禽喂以整只的动物尸体(或者把食物装在需要用力撕开的纸箱子里),可以让它们花费比吞食肉块更多的时间,消耗更多的体力,并从撕咬动作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玩耍加同伴,日子更有趣

由于动物在圈养下毕竟不可能花费和野外一样多的时间觅食,为了不让它们在剩下的这些时间太过无聊,动物园也需要给它们提供一些“玩具”。

对许多动物来说,游戏也是本能的一部分,尤其是食肉类以及灵长类、大象、鹦鹉等比较聪明好动的动物。在过于安逸单调的圈养环境中,玩具可以为它们提供刺激,获得满足感。比如食肉动物看到运动的物体,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兴趣(就连饱食终日的宠物猫宠物狗也是如此)。在活动场里的树枝上挂几张随风飘动的羽毛或纸条,水池里放上几尾活鱼,或者是可以搬动和滚动的大塑料球、啤酒桶、装满干草的麻袋等,都可以激发它们的这种猎食本能。

u7voj9【在活动空间、群体数量充足的情况下,动物园中的猿猴会比野外整日忙于生计的同类花更多时间用于社交互动,乃至“勾心斗角”。上世纪70年代,荷兰灵长类学家德瓦尔通过对阿纳姆动物园黑猩猩园的四年观察研究,写出了颇有影响的著作《黑猩猩的政治》(Chimpanzee Politics)。】

由于食肉动物的嗅觉发达,如果能在这些“玩具”上面涂抹一些食草动物的气味,效果会更好——对动物园来说,最好找、最便宜的材料是粪便。而把猛兽脱落的毛发、蹭过抓过的木头放到另一只猛兽的住所,则可以刺激起它们维护领地的本能,警惕地在展舍中来回巡视。另外,像香草、薄荷、柠檬等人类认为好闻的气味,猫科动物闻到后也会兴奋得满地打滚。

实验证明,就连被认为比较“原始”的两栖爬行动物,也会对周围环境中的新设施感到新奇,比如一个色彩鲜艳的小木球就可以让树蚺和陆龟产生兴趣,并提高活力。

sz5tih【在动物园中时常发生猩猩、猴子生了小仔,母亲却不会哺乳甚至拒绝喂养的情况,只好由饲养员亲手喂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没有学习如何做母亲的机会,而在大群体中这种情况就可以减少。】

另一方面,对许多群居动物来说,同类之间的接触、互动和社群交往也不可或缺,这点是饲养员对它们关心再多也无法替代的。火烈鸟需要种群足够大,才会激发起求偶炫耀的繁殖行为;一些鸣禽和食草动物待在大群同类中间,会更有安全感,减轻神经压力;大部分灵长类尤其需要像在野外一样群养,以满足它们的各种情感、社交需求,并从中学习必备的生存技能。

学会听指挥 它好我也好

丰容工作给动物园的饲养员增加了不少辛劳,那么有没有一些既让动物获益,又能让饲养员轻松些的办法呢?其实也是有的,这就是动物训练。

这里说的“训练”可绝对不是我们熟悉的驯兽表演,而是在尊重动物自然习性的基础上,让它们通过学习,更好地适应人工饲养环境下的新要求——体检、医疗、串笼、运输等等。(在近期的文献中,“训练”(Training)一词已被更强调从动物角度出发的“适应性学习”(Learning)所取代)

在对动物缺乏“调教”的老动物园,碰到要给动物换笼舍或者打针治病,往往会引起动物的应激反应:紧张受惊,乱扑乱撞,这时候很可能伤害到自己和周围的饲养员、兽医等。即便打麻醉剂,如掌握不好也可能造成致伤致死。

为改变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动物园对动物的日常管理中逐渐增加了训练内容。与动物表演训练的最大不同,就是只用正面鼓励,不用惩罚,更不做违反它们天性的要求,照样让它们听从饲养员的指挥。当然要达到这种效果,也需要饲养员付出长时间的耐心,尽量摸清每种、每只动物不同的脾气与个性,而且也不是每种动物都能做这种训练(比如大部分两爬和鱼类)。

xq0znb【野生大象每天要走几十公里路程寻找食物,而动物园哪怕场地再大,也难以满足如此大活动量的要求,导致动物园里的大象经常得上足部疾病,如脚趾甲过长等。经过训练,大象能学会主动把脚抬起来伸出笼舍,让饲养员或兽医进行清理。图为南京红山动物园里的大象在接受“修脚”。】

从近几年的新闻中,可以看到国内一些动物园的训练工作已结出硕果:只需饲养员一个手势或一声召唤,凶猛的狮子老虎不需麻醉就乖乖趴在地上,伸出尾巴接受抽血;懒散的熊猫站起身“做早操”,让饲养员检查身体健康状态;害羞的长颈鹿自觉张开嘴,接受测量体温;笨笨的企鹅整齐排好队,挨个跳上体重秤。这些训练不仅避免了暴力和危险,也实现了饲养员对动物身体状况的常态化监测,便于及时发现它们的健康问题,采取防治措施。

动物训练的要求,也贯穿到了展舍设计之中。比如在围栏或笼网上开几个小口,让动物可以伸出一只脚,或者贴近腹部配合超声波检查;把保定笼作为动物每天从内舍进出室外活动场的通道,动物就会习惯这种狭小的笼子,在需要治疗或串笼时也不会太过紧张。

动物园的丰容、训练工作,既是为了改善展示和教育效果,更有助于提高动物福利水平。近年来国内时有动物福利立法的呼声,却在社会上屡遭阻力,重要原因就是常被简单误解为“宠物保护法”“顾猪权不顾人权”。但应该看到,动物福利的受益者不仅包括伴侣动物(宠物)、农场动物和实验动物,动物园和水族馆饲养的野生动物也属于其中。如果动物福利能获得法律保障,将有望对一些动物园有意无意残害动物的做法形成约束,从而提高国内动物园的整体行业水平。

参考资料:

•《动物园设计》,张恩权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动物福利教育手册》,珍古道尔(北京)环境文化交流中心,2011
•《动物有意识吗?》[德]福尔克•阿尔茨特、伊曼努尔•比尔梅林,马怀琪、陈琦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WAZA动物园展区设计网站http://www.zoolex.org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
回到顶部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