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09.24

银杏:笑里藏刀的远古小零食

本文作者:史 军

我听说银杏的日子,要比吃到银杏的日子早得多,就像银杏出现在地球上的日子比人类种植银杏的日子早的多一样。身居黄土高原,几乎没有见到银杏真身的机会。只是偶尔从父母给姥爷买的保健品上,瞥见诸如银杏叶保健茶种类的字眼。总觉得这是一种神奇的仙草。单单是那扇子一样的叶片就足以让人遐想,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植物有这样的叶片呢?

QQ20140922-1

【图片出处:commons.wikimedia.org

到后来在云南求学,这才见到了银杏的身姿。云南大学有一条特别的小道,叫银杏道(后来才发现几乎每个大学都有一个银杏道),这条小道宽不足十步,长不足两百步,看似平平无奇,但是两旁的银杏树已有百年,当年西南联大时期,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大科学家都在这小道上溜过弯。不过,每年8月底的时候,都没有人愿意去银杏道,即便经过也是脚步匆匆。因为这时的银杏道气味儿着实难闻,那是一种腐臭味儿加烧糊的橡胶味儿的复合味道,这不是因为园丁施肥施得太多了,而是因为银杏成熟了。我们只是因为植物学课程细细看过几粒,至于其他的银杏果就不知去向了。

第一次吃银杏又是多年之后的事情,在一家日式料理店,朋友点了炭烧银杏。咬开开心果一样的白色硬壳,把种仁上薄薄的“花生皮”搓干净,就可以享用淡黄绿色的银杏了。说实话,我并不觉得银杏味道能扛得住它的盛名,既不香脆,也不清甜,那是一种介于软糯和坚硬之间的口感,就像放了一夜的糯米饭。当然,味道就没有糯米饭那么简单,而是渗透了淡淡苦味儿,比苦瓜的苦更像药的苦。在餐桌上,唯一的作用就是平衡撒西米的鱼腥肉腻,若是单吃,真不算好菜。

只是,大家还是愿意去尝试这种“小果子 ”,因为它们身上笼罩着保健光环。

但是,服务员又会善意提醒,吃银杏要适量,否则会中毒,简直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这银杏果到底该吃不该吃。

从鸭脚到白果

虽然银杏确实原产于中国,虽然银杏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虽然有人提议将银杏作为国树,但是银杏与我们人类的产生交集的时间真的不长。有学者认为,国人对银杏的利用“始于秦汉,盛行于三国,扩展于唐,普及于宋”,但是在南北朝之前的典籍中几乎都找不到对银杏的记载。所谓的辉煌历史,很多都是出于学者的美好愿望罢了。以至于郭沫若先生在他的《银杏》一诗中慨叹,““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没有读过中国的诗人咏赞过你的诗。我没有看见过中国的画家描写过你的画。”

当然了,即便是拿到南北朝时候的古籍,我们也不能在上面检索出银杏这种东西。因为那个时候,这种植物的名字还是“枰”,到隋唐时期,则通称为“平仲”。当然了,这些都银杏的官方名称,士大夫们自然要装得文雅一些。而我们广大与银杏亲密接触的劳动人民给银杏起了形象的名字——“鸭脚”。

之所以叫鸭脚,起因还在银杏叶子。那形状跟鸭掌倒是颇为相似,并且在植物界中还真的很难找出与之类似的叶子了。细看银杏的叶脉都是从最基部的一根分两根而来直到叶片边缘,这就是典型的二叉分枝。这种形态的叶脉通常出现在蕨类植物中,在种子植物中是极少见的。再加上银杏独有的扇形的叶片,即便不结果,我们也能很轻松地认出它们。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记载道,“白果,鸭脚子。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正是因为被皇室看上,这种曾经只是偏安于天目山一隅的植物才得以扩展开来。

我不知道宋朝的皇室成员是如何评判银杏的味道的,但是可以肯定他们肯定不知道采摘银杏的人会面对奇臭无比的气味儿。

银杏不是杏

每年银杏成熟的时候总会有人在树下寻觅,这也就是银杏果迅速消失的原因。虽说叫银杏,但是,树上落下的“果子”可不是银色的,它们的“果皮”是黄色,稍微挤压就流出黏黏的汁液,并且还散发出一股变质油脂般的怪味儿。剥开黄色的皮儿,才露出里面洁白的内核,看起来倒是跟杏核儿有几分相似,银杏也就因此而得名了(因为色白,所以还有个白果的别名)。

乍看起来,黄色“果皮”加种核的组合来看,银杏倒是跟杏有几分相似。等等,别被银杏骗了,它们根本就不是被子植物,而是与松树柏树更亲近的裸子植物。银杏这个物种的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2亿年了。

可能有人会问之所以叫裸子植物,就是因为它们的胚珠和种子是裸露在外,没有果皮包裹的吗?那银杏明明就是有果皮包裹的啊?其实那并非果皮,而是一层叫外种皮的结构。虽然与果皮的来源不同,但是这层肉肉的外种皮也承担着保护种子,吸引动物传播种子重任。

银杏果的臭味儿

说保护,一点不为过,这层肉肉的种皮中含有白果酸等化学物质,如果动物不小心吃下去,很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所以,很少有动物敢于冒险挑战这样的“果肉”,虽然它们看起还挺好吃的。

至于吸引动物的任务是如何完成的,该不是那种臭臭的味道吧?你还别说,正是这种臭味能把动物吸引来。不过,这种混合了丁酸、己酸、丁酸甲酯和己酸甲酯等物质的气味儿还真让人难以接受,长途运输香蕉的那种特殊臭味倒是跟这种气味有几分相仿,都是脂肪酸分解产生的臭味的有机酸。

虽然,我们觉得不好闻,但是在红胸松鼠,灰松鼠和果子狸等动物看来,这就是开饭的信号。毕竟,银杏种子里可是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要知道,100克的干银杏果仁中,可是含有68克淀粉,13克的蛋白质和3克脂肪。这样营养丰富的种子,又怎么会被动物们视而不见。

不过,不用担心,总会有银杏的种子幸存下来生根发芽,动物们不会把银杏统统吃光,因为这些种子是有毒的。

银杏果中的风险

如今,银杏果已经成为高档餐饮中的常见原料,像白果娃娃菜,白果炖鸡,像日式料理中的炭烧银杏果。绵软的口感,加上微甜略苦的特殊口感,让人吃起来就停不下来。不过,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哦。因为,那点奇怪的苦味就是银杏的警告——“内含氰化物,不要贪吃”。毕竟,银杏果中的营养物质是为了银杏种子发芽准备的,想从那里抢来吃的,可是要冒风险的。

银杏中的氢氰酸含量可以高达830微克/100克,另外还含有白果酸等化学物质。在著名的白果之乡——浙江长兴县,当地的人民医院记录了大量中毒的案例。对1岁以内的婴儿,10粒银杏就可以致命;而3-7岁的儿童,在食用30-40粒之后也会出现中毒症状,严重的也会导致死亡。所以,银杏果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温柔,倒是处处暗藏杀机。

不过,只要吃不过量,偶尔尝尝还是可以的。前提是一定要做好处理,去除其中的氰化物和白果酸之类的毒物。为了安全起见,给家中的小朋友们最好还是浅尝辄止,品个味道就好,等他们长大了再去品尝银杏独特的味道吧。

吃银杏能治病吗

说完了风险,我相信很多朋友还是会去尝试银杏的,它们头顶的治病保健的光环实在是太耀眼了,口味又符合“苦味儿去火”的准则(这准则真是害人,不要轻易使用)。再加上2亿多年的古老历史,这样的植物想不迷人都难。

银杏名头虽大,但毕竟不是太上老君丹炉里面的仙丹。目前比较公认的有效成分是其中的银杏内酯。这种物质是血小板活化拮抗剂。简单来说,就是把血小板的活动降低一些。在我们体内,血小板就像守护大堤的巡视员,如果哪里的血管发生了破损,它们就会奋勇冲上去与血浆中其他蛋白质一起把破损处堵上。这本来是一个保护机制,但是对于体内存在血栓的人就不是好事儿了。当血管的内皮发生破损的时候,就会释放出凝血信号,这时以为血管出现破损血小板就会开工,大量地堆积到发出信号的地方。结果可想而知,本来就没有缺口的血管,硬生生被堆起了一个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的“土堆”,这就是血栓。如果堆积的时间过长,很可能阻塞血管,如果因为血栓引发血管破裂,那就麻烦了。

而银杏内酯恰恰是抑制血小板进行工作的化学物质,对于血栓患者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症状,但是患者正常的凝血功能势必也会受到影响。究竟如何取舍,那是医生的事情,切忌盲目信任像银杏之类的各种保健品。

至于那些是植物则必谈的黄酮类物质,我们还是把它们放在一边吧。即便是有一些抗氧化的作用,那也最好是通过更为安全的途径来补充,而不是冒着中毒的风险,硬生生嚼下大把大把的银杏叶和银杏果。

不结银杏的雄银杏

不管怎样,人类对于银杏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了,这也许跟人类旺盛的好奇心有关吧。但是,不是所有种下的银杏树都会结银杏的。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有些银杏树是从来都不结银杏。它们自始至终都都会高傲地站立着,仿佛传宗接代这事儿就跟它们无关一样。

实际上,这些银杏树的工作在春天的时候就完成了,它们都是提供花粉的雄银杏树。银杏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是分雌雄的。别小瞧这些不会结果的雄树,如果不是因为它们提供花粉,那雌性银杏树也就不会结出银杏。

算起来,像银杏这样两性分离的植物在植物界中也不少见,比如我们熟悉的杨树和柳树,苏铁,刺柏都是雌雄异株的植物。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避免了自花授粉的发生,简单来说就是避免近亲繁殖。但是付出的代价就是,有肯能雌雄不能相遇,也就不能产生生命的结晶了。还好,银杏树的寿命很长,它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繁衍后代的那个伟大时刻。

银杏赖以生存的保命毒药,倒成了人类苦苦寻觅的灵丹妙药,这大概是最初第一次产生有毒物质的银杏祖先万万没想到的。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
回到顶部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