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网络账号中给人截然不同的印象,一个账号上的他“很纯很正经”,而另一个账号上的他却“很邪很神经”,这不是什么“人格分裂”,只
是如今网络上很常见的“小号”现象。“小号”也称马甲,是网友在网上为了不让自己的真实身份被发现,而另外注册使用的一个账号。有专业人士认为,“小号”
的频繁出现,反映出当今人们的一种自我防御心理。
【调查】
你有“小号”吗?
小璐是广西一家电视台交友节目的编导,由于做节目的缘故,她平日里需要和许多上节目的嘉宾进行联系。刚开始工作时,她仍然用自己平时用的QQ号和嘉宾进
行沟通,但两个月后,她果断地申请了一个工作QQ,专门用来和嘉宾进行联系。她说:“QQ是个比较私人的东西,有些心情和事情并不想让那些不熟悉的人知
道,而且,我想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分开。”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人都有“小号”,而且有些人还坦诚自己不止有一个“小号”。在本报官
方微博进行“你有小号吗?”的调查显示,76.4%的人承认自己有小号;23.5的人称自己的小号“经常用”;有11.8%的人表示没有小号,另外
14.3%表示虽然没有小号,但是“最近想开一个”。由此可见,开“小号”已成为现代人在网络生活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使用“小号”的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想将生活和工作区分开来,不想将自己的心情和隐私与更多的人分享;一种是为了逃避长辈、亲戚等的“监视”;还有一种只是为了玩游戏或者抽奖。
【深度】
如此“小号”为哪般?
在南宁某出版社工作的乐乐开通了个人微博的“小号”,她表示这是为了“能够尽情地吐槽”。乐乐是个微博控,当越来越多身边的人关注了她的微博后,她觉得
有点“压力山大”,尤其是这些关注者中还“潜伏”了她的同事和领导。“平时自己在工作上有些不顺心的事情也会在微博上吐槽,有一次领导突然问起我在微博上
抱怨的一件事,吓得我再也不敢在微博上乱说话了。”乐乐觉得原本只属于她私人的微博已变成了身边一些人的“监视器”,这让她毫无安全感,但她又不想放弃这
样一个发泄压力的平台,于是“想来想去还是开个小号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担心被“监视”成为许多年轻人使用“小号”的原因之一。随
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今80后90后的父母们,也开始“潮”起来,玩起了QQ和微博。其中不少年轻人都成为父母的QQ好友,或者与父母的微博互相关注。这
样一来,微博和QQ似乎也成了父母的“监视器”。
“常常刚改完QQ签名,就会有父母的电话过来嘘寒问暖。”南宁一位80后市民程先生表示,虽然父母通过观察他的QQ签名获取他的近况,进而来关心他,他也感到温暖,但更多的是让他感到不安。为此,程先生专门申请了另外一个QQ号,以逃避父母的“监视”。
【问题】
“小号”频繁使用致人格分裂
小号的频繁出现和使用,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广西某高校辅导员黄女士是个微博控,平时工作和生活中会使用不同的微博账号,而工作微博上的粉丝大多是她的学
生。于是,在工作微博上黄女士是“端庄正经”的老师,而在生活微博上则恢复自己“癫癫狂狂”的本来面目。时间长了,她经常会出现操作不当的现象,如将本应
该发在私人微博上的内容发在了工作微博上,有一次误发,甚至成为学生们“八卦”的谈资。这让黄女士抓狂不已,连呼 “这小号差点让我疯掉。”并且,她担心
长期以往会危及自己的心理健康。
无独有偶,一名网友在各个不同的网站使用不同的账号来表现各个方面的自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微博上的我是天天向上,空间里的我是黯然神伤,人人网上的我是搞笑可爱的,豆瓣里的我是潇洒不羁,迟早要人格分裂啊!”
【分析】
“小号”凸显防御心理
“小号”频频出现,折射当今人们怎样的心理状态?对此,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张利分析称,当今社会,人们正经历着一场信任危机,大多数人不愿轻易相信陌生人,于是,他们面向不同的人群使用不同的“小号”,以防御来维护自身的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网络产品的运营商也开始关注到“小号”现象。在近日升级的新版新浪微博中,增加了“定向发布”的功能,即可以选择性地将自己的微博内容发布给想呈现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友们“保护隐私”的需求。
那么,该如何在各种“小号”中成功切换身份,避免“人格分裂”而保持健康心理呢?张利表示,应当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的存在,并接受和尊重自己。同时,
要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态度,能充分接受大量信息。此外,还要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信心,要有“自知之明”,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身份。
订阅来自六号教父:http://blog.g6.cz/news/it/2012-10-28/2312761.shtml
暂无回复
添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