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改编游戏在内,《环太平洋》相关的作品一共设计了31款机甲,在电影中被正面展现的只有四款,而中俄两款基本还是出场就等于退场……以主角的机甲,美国制造的危险流浪者(Gipsy Danger)为例,设定上高度为79米,重量为1980吨,核动力驱动,双人驾驶,在设定中属于各方面性能平均的二代机甲。另一款澳大利亚制造的机甲尤里卡突袭者(Striker Eureka)则是最新型的五代机,高度76米,重量1850吨,注重速度优势适用多类型的战斗。
不管是哪一款,这些随便二三十层楼高度的机甲都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巨大机器人。对比其他机甲作品里的一些同类设定,RX-78(《机动战士高达》)高18.5米重43.4吨,AV98(《机动警察》)高8.02米重6吨,ARX-8(《全金属狂潮》)高8.7米重10.3吨,Metal Gear Shagohod(《潜龙谍影3》)高22米重152吨——可以看出在相对真实系设定的作品里,《环太平洋》机甲在数据上也是遥遥领先,完全向着超级系的方向发展,巨型化的机甲在视觉效果上固然是魄力十足,但要去实现就是另一回事了。
材料,能源,加上传动技术,是现实中构建巨型机械时首先要面对的几项关键,而这些问题的复杂度会随着数值上升而成倍增加,最终出现无法逾越的障碍,单纯以金属部件而言,30米尺度下比起10米尺度下,其性能要求和加工难度就不是单纯增加几倍的问题而会是天壤之别,而要想满足《环太平洋》中几十米高机甲的强度,除非在纳米材料上取得革命性的突破,否则现有工艺下决无可能,就算不惜人力财力勉强拼凑出徒有其形的外表,也只会在几个动作后就被自身重量压垮撕裂,成为一滩废金属块。
重量问题则是现实中的巨型兵器难于投入实用的另一项制约,理论上电影里近两千吨的机甲刚一踏足城市地表,就该引发大塌陷才对,更不是仅仅几台大型运输机就能搬走的分量。现实中的人类历史上,的确曾经本着“增加体积就是增加威力”的朴实思路,研发过几款大型兵器,如一战期间的巴黎大炮,二战期间的鼠式坦克,甚至有过重量超过1000吨,人称“陆地巡洋舰”的P1000超重型巨鼠战车的疯狂构思,但最后无一例外地宣告失败。原因无外乎就是技术局限,性价比低下以及重量过大无法投入实用这几点,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机甲武器也不例外,除了考虑将体型本身作为优势,强化其他方面的装备一样重要。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