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评论

分类目录

见证2013 与游戏有关的那些逝者

http://game.163.com/special/news/jianzheng_list.html

引言:“亚伦,我从未见过你。我只比你大一岁。是互联网将我们联结在了一起。……听说你去世的消息后,我忍不住哭了。我想对你说:‘好样的,黑暗骑士!’”这是一位普通网民致斯沃茨的悼词。2013年1月11日,亚伦·斯沃茨在纽约家中自缢身亡,年仅26岁。

神秘访客

2010年9月25日,JSTOR工作人员发现,网站的下载流量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骤增,服务器不堪重负。监测显示,有人正通过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网络,利用程序批量下载储存于服务器上的期刊论文。

JSTOR是美国的一家学术期刊数字图书馆,建于1995年,馆内藏有两千多种期刊、近五千万页学术论文,绝大多数仅向付费购买许可的大学、图书馆及科研机构的学生和内部人员开放,个人用户须付费阅读。

禁止IP地址访问等封堵手段毫无效果,半个月内,JSTOR又多次监测到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网络的异常下载,且下载速度更快。截至10月中旬,这位身份不明的访客已下载45万篇学术论文,动机未知。

JSTOR随即封锁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所有访问请求,并联系校方,要求协助调查。但身份核查难度极大。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网络是一个开放空间,访客无需密码即可登录。任何使用这一IP地址段的人,均可自由进出JSTOR数据库。

协商后,双方决定引入身份认证机制——麻省理工学院的用户必须首先以真实身份登录本校图书馆,然后才可以访问JSTOR数据库。

2010年12月底,JSTOR发现,这位神秘访客仍在以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下载论文。至2011年1月初,其下载的论文数量已达480万篇,相当于整个数据库80%的馆藏。直到这时,JSTOR才确定,对方的目的是为了将数据库的所有资料全部下载至自己的电脑上。

2011年1月3日,JSTOR启动针对麻省理工学院的身份认证机制。两天后,他们收到麻省理工学院的电子邮件,称已锁定正在批量下载论文的那台电脑,但“幕后黑手”尚未现身,暂不希望打草惊蛇。

很快,JSTOR又收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另一封电子邮件,称此事件的调查已移交警方。

获知这个消息后,JSTOR颇感意外:“我们不清楚,警方是怎么会介入此事的。”

2011年1月4日,麻省理工学院16号楼机房的监控摄像,拍下了从JSTOR下载480万篇论文的神秘访客的身影。
2011年1月4日,麻省理工学院16号楼机房的监控摄像,拍下了从JSTOR下载480万篇论文的神秘访客的身影。

2011年1月4日上午8点,麻省理工学院找到了那台正从JSTOR批量下载论文的电脑。这是一台宏碁笔记本电脑,被藏在纸盒后面,放在16号楼一间狭小的地下机房内,与交换机及外接硬盘相连。16号楼是一幢不起眼的长方形建筑,楼内的教室、实验室、机房,从不上锁。

麻省理工学院面对两种选择:一是取走电脑,锁上机房,查明神秘访客的真实身份,要求其删除所下载内容,并确保这些内容不会外传;二是联络警方处理此事,一旦警方介入,校方将失去对局势的控制。

麻省理工学院选择了后者。一个多小时后,校警、剑桥市警察相继赶到。当天中午,美国特勤局特工及计算机犯罪研究专家抵达现场。在后者的建议下,校方为机房安装了一台监控摄像头,并在交换机上安装了另一台笔记本电脑,以追踪流量。

很快,监控摄像头记录下了这位神秘访客的踪迹:地下机房的门被推开,一名身穿黑色外套的年轻人,背着双肩包走了进来,包的一侧挂着自行车头盔。进屋后,他把包放在地上,打开拉链,取出纸盒,拿出一块外接硬盘,然后走至监控画面以外,更换硬盘。八分钟后,他收拾好背包,关掉电灯,离开机房。

两天后,1月6日,这名年轻人再次出现在监控画面中。或许已有所察觉,这一次,他举起自行车头盔,遮住脸,走进机房,迅速取走笔记本电脑、外接硬盘和网线,放入背包,两分钟后便离开了机房。

下午两点多,这名年轻人骑自行车出现在距离麻省理工学院一英里外的街道上。校警将他拦下时,他丢下自行车企图逃跑,被校警及特勤局特工抓获。

他就是亚伦·斯沃茨(Aaron Swartz)。“一位难以捉摸的天才,业内前辈们都会对他满怀敬意。”曾为奥巴马政府担任技术顾问的苏珊·克劳福德如此评价他。

而亚伦·斯沃茨的支持者们,更喜欢将他比喻为“数字时代的罗宾汉”。

曾为奥巴马政府担任顾问的苏珊称他为“难以捉摸的天才”,而他的支持者则称他为“数字时代的罗宾汉”。
曾为奥巴马政府担任顾问的苏珊称他为“难以捉摸的天才”,而他的支持者则称他为“数字时代的罗宾汉”。

数字时代的罗宾汉

1986年11月,亚伦·斯沃茨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父亲经营一家软件公司,令他从小即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和互联网。

斯沃茨少年成名,14岁时参与制订RSS 1.0规则,后加入万维网联盟的RDF工作组。19岁时,他离开斯坦福大学,与朋友共同创办Infogami公司,后与Reddit合并,今天的Reddit已是美国最大的网络社区之一。

他开发的web.py框架,令全世界的Python程序员得以更自由、更快捷地构建网站。他参与设计的Markdown排版语言,可以将纯文字形式的信息及结构直接转换为HTML格式。

除了技术开发,斯沃茨还长期致力于推进互联网信息的自由共享。19岁时,他把自己喜爱的《异语沟通》杂志扫描后上传至网络,这本杂志当时已经停刊。2007年,他创办开放图书馆(Open Library),旨在“将所有已出版的书籍搬上网站”。他还积极参与维基百科、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等信息共享项目。

2008年,斯沃茨第一次向美国政府发起挑战,目标是电子司法卷宗公共存取系统(以下简称“PACER”)。PACER是储存美国联邦司法卷宗的数据库,用户查阅该数据库的文件时,每页须付费10美分。斯沃茨认为,政府文件属于公共领域,没有版权,其运营经费出自纳税人的税款,理应向公众免费开放。

于是,他和朋友共同编写了一个小程序,从PACER数据库批量下载270万份司法卷宗文件,放在“公众资源网”上,供所有人免费使用。美国联邦调查局及司法部对此事展开调查,但并未对斯沃茨提起诉讼。

2010年,斯沃茨创立“求进会”(Demand Progress),以促进公民自由、民权、政府改革为己任,呼吁民众反对政府的互联网审查行为,保护并争取信息公开。在抵制《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和《保护知识产权法案》(PIPA)的运动中,“求进会”成为主要力量之一。

少年斯沃茨与“超文本”概念创造者泰德·尼尔森(左)、“鼠标之父”道格·恩格尔巴特(右)合影。
少年斯沃茨与“超文本”概念创造者泰德·尼尔森(左)、“鼠标之父”道格·恩格尔巴特(右)合影。

2011年1月6日,亚伦·斯沃茨被警方逮捕。警方从他的移动硬盘中,找到了480万份下载自JSTOR的期刊论文。在确保这些论文不会被公开传播后,JSTOR放弃了对斯沃茨的起诉:“我们已经确保他手上的资料不会外传,因此,如先前所述,我们并无兴趣追究其法律责任。”

然而,美国联邦政府却执意介入,2011年7月,以计算机欺诈、网络欺诈等13项重罪罪名,对斯沃茨提起诉讼。若罪名成立,斯沃茨可能面临35年监禁及100万美元罚款。负责起诉的马萨诸塞州地区检察官卡门·奥蒂兹宣称:“偷窃就是偷窃,无论你用的是计算机指令还是一根撬棍,也无论你偷的是文件、数据还是钱财。”

事后,奥蒂兹及其领导的检察部门被媒体抨击“对亚伦的指控有着非同寻常的亢奋”。走进一间从不上锁、曾经有很多不速之客在此留下涂鸦的机房,使用从合法渠道取得的账号,以自己编写的程序,从数据库批量下载论文,最终竟演变为13项重罪。

被捕前,斯沃茨供职于哈佛大学埃德蒙德·J·萨芙拉伦理研究中心。该中心主管、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劳伦斯·莱西格在一篇题为《检察官欺凌》的博文中写道:

“如果政府宣称的那些事情是真实的,那么,亚伦的行为是错误的,至少在道德上是错误的。但怎样的惩罚才合适?……政府竭尽所能以极其荒谬的方式描述亚伦的行为。政府告诉我们,亚伦‘窃取’的‘财产’价值‘数百万美元’,似乎他的目标就是为了钱。认为一堆学术论文可以卖钱的人,不是白痴就是骗子。……

“政府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为何一定要将亚伦定性为‘重案犯’?在过去的十八个月中,他始终拒绝承认自己是一名重案犯。……虽然结局是千错万错而且他妈的令人难过,但我可以理解,这个天资聪颖却饱受困扰的孩子无助地面对这场战争时,会觉得一了百了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马萨诸塞州地区检察官奥蒂兹及其领导的检察部门,被媒体抨击“对亚伦的指控有着非同寻常的亢奋”。
马萨诸塞州地区检察官奥蒂兹及其领导的检察部门,被媒体抨击“对亚伦的指控有着非同寻常的亢奋”。

斯沃茨被起诉后的第二天,著名下载网站“海盗湾”上出现了一个种子文件,内含18592篇来自JSTOR数据库的《英国皇家学会哲学学报》论文,容量近33G,发布者署名“格雷戈·麦克斯韦尔”。

这些论文发表于1923年以前,版权已经到期,但在JSTOR上仍需付费阅读。一篇论文的价格通常为19美元,较古老的论文为8美元。18592篇论文,需花费数十万美元购买,且仅限一人在一台电脑上使用一个月。

上传论文的同时,格雷戈·麦克斯韦尔写了一封公开信,抨击封锁知识的行为,表达对斯沃茨的支持:

“学术出版是一套诡异的系统——作者没有拿到钱,同行评议者没有拿到钱,在某些领域,就连期刊编辑也没有拿到钱。有时候,作者甚至还得付钱给出版商。……

“著作权这个法律名词,代表某种狭隘意义上的妥协:我们自愿放弃交换信息的自然权利,为作者提供经济上的鼓励,最终目的是为了享受到更多的作品。当出版商滥用这套机制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当他们打着著作权的旗号无限上纲上线,当他们滥用法律压制属于公共领域的著作,他们的行为与偷窃无异。……

“保存和管理知识是有价值的,但如果保存和管理知识的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如果‘人们应该看到些什么、应该知道些什么’的决定权操纵于一人之手,其价值是负的。……

“知识的自由传播对于科学研究极为重要。这不仅影响全人类的利益,甚至可能决定人类的存亡。……

“对于这个阻碍科学与历史知识传播的毒瘤产业,如果我能让它少赚一块黑心钱,即便我个人将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也是值得的。……

“我曾经考虑匿名上传这些论文,但有人指出,起诉亚伦·斯沃茨的那些狂热分子会把这笔帐也记在他头上,令他多出一条莫须有的罪名。这有悖我的良知。并且,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决定附上自己的姓名。”

在抵制《禁止网络盗版法案》和《保护知识产权法案》的运动中,斯沃茨领导的“求进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抵制《禁止网络盗版法案》和《保护知识产权法案》的运动中,斯沃茨领导的“求进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才之死

亚伦·斯沃茨的案件定于今年4月开庭审理。他的前女友奎因·诺顿回忆说:“那些人调查他的生活,威胁他的朋友,翻阅我们的电子档案,搜查他的房间,监视他,却从不读他的博客。”

这场诉讼成为了压垮斯沃茨的最后一根稻草,两年来,他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诺顿说,斯沃茨很少谈及即将面对的这场审判,每次说起这件事,都会表现得“精疲力竭,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

斯沃茨患抑郁症多年,在2007年的一篇题为《病了》的帖子中,他描述道:

“有时候你会感到悲伤。也许是爱人离你而去,也许是计划全盘出错。……你觉得自己活得毫无价值。你怀疑是否值得继续下去。所有的一切变得黯淡无光,你曾经做过的一切,你希望做的一切,你周围的人。你只想躺在床上,关掉灯。沮丧的心情,没有任何理由,而且挥之不去。出门呼吸新鲜空气,或是拥抱自己所爱的人,并不会感到丝毫好转,只会觉得更加不安,体会不到其他人所能体会到的快乐。悲伤浸染了一切。”

2013年1月9日,斯沃茨的律师艾略特·彼得斯再次联系助理检察官斯蒂芬·黑曼,希望避免开庭,以免“毁了亚伦的一生”。但黑曼坚持,斯沃茨必须承认所有13项罪名,才有可能将刑期减至六个月。

两天后,亚伦·斯沃茨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家中自缢身亡,未留下任何遗言。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吴修铭在《纽约客》上发表文章,评论道:“从一个社会对待行为古怪、离经叛道的天才的态度上,我们即可判断出这个社会的好坏。……

“1970年代,斯蒂夫·乔布斯与斯蒂夫·沃兹尼亚克不仅犯下了与斯沃茨类似的罪行,而且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他们侵入AT&T的电话系统,免费拨打长途电话,并且制造了非法设备(蓝盒子)拿来卖钱。他们的导师约翰·德雷珀被关了几个月,在监狱里写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处理软件之一。而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从未被起诉。……如果当初是卡门·奥蒂兹办理这起案件,我们可能将永远看不到苹果电脑。”

2013年1月,一百五十多人在波士顿杜威广场集会游行,悼念亚伦·斯沃茨,反对网络安全法案(CISPA)。
2013年1月,一百五十多人在波士顿杜威广场集会游行,悼念亚伦·斯沃茨,反对网络安全法案(CISPA)。

2010年至2012年,亚伦·斯沃茨曾经17次使用《信息自由法》,向美国政府提交信息公开申请。

2010年12月,与JSTOR、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时,他向美国司法部刑事司提交申请,要求查询“与我,亚伦·斯沃茨,有关的档案,以及与PACER调查有关的所有档案”。

2011年2月,被捕后一个月,他向美国特勤局提交信息公开申请,要求查询“特勤局读取加密硬盘所需手续的所有记录”。这条申请直至他去世时,仍处于待响应状态。

斯沃茨去世后,他的家人发表公开声明,谴责美国联邦政府与麻省理工学院:“亚伦之死,不仅仅是一场个人悲剧。这是充斥恐吓及诉讼越权的刑事司法制度所导致的后果。”

斯沃茨自杀次日,互联网先驱、万维网(WWW)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爵士发出一封标题为“亚伦死了”的电子邮件:“亚伦死了。在这个疯狂世界漫游的人们,我们失去了一位导师,一位智者。”

随后数日,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司法部量刑委员会的官方网站多次遭黑客攻击。短短一周内,白宫网站上要求将检察官奥蒂兹及黑曼革职的请愿签名,超过两万五千人的门槛,白宫必须作出回应。

web.py框架的一位用户留言道:“我不太清楚JSTOR这个案件的细节,或是他在Reddit做过些什么。但从他的程序代码中,我可以看出他的用心。他一心想把程序变得更好、更简洁、更优雅,对此我深感敬佩。”

为了向斯沃茨致敬,人们在Twitter、Google+等社交平台上发起“PDF Tribute”的活动,学者们纷纷上传自己所著论文的PDF文档并公布网址,供人免费下载。

在国会山举行的悼念仪式上,众议院监督和政府改革委员会主席达莱尔·伊萨致辞:“知识终将属于全世界所有人。亚伦深知这一点。……版权保护法的目的在于鼓励更多作品问世,而不是把它们藏起来。”

亚伦·斯沃茨自杀后的第三天,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宣布,因被告死亡,撤销对他的所有指控。

知名黑客组织“匿名者”成员手捧斯沃茨的肖像,在街头抗议。该组织曾多次攻击麻省理工学院的官方网站。
知名黑客组织“匿名者”成员手捧斯沃茨的肖像,在街头抗议。该组织曾多次攻击麻省理工学院的官方网站。

游击队开放访问宣言

五年前,2008年7月,亚伦·斯沃茨发表《游击队开放访问宣言》(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这篇宣言曾被检察官作为斯沃茨意图公开传播JSTOR论文的“罪证”之一:

“信息就是力量。但就像所有力量一样,有些人只想将其占为己有。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和文化遗产,已在书籍和期刊上发布了数个世纪,正渐渐地被少数私有公司数字化并上锁。想要阅读那些有着最著名研究成果的论文?你必须支付给里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那样的出版商大把钞票。……

“为此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强制学者付钱以阅读同行的成果?扫描整个图书馆却只允许Google的人阅读它们?提供学术论文给第一世界的精英大学,却不给身在南半球的儿童?这些行为蛮横而令人无法接受。

“‘我同意,’很多人说,‘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那些公司握有版权,他们靠限制访问赚取大把钞票,而且这完全是合法的——我们无力阻止他们。’但有些事我们能做,而且已经在做:反击。

“那些能够访问这些资源的人——学生、图书管理员、科学家——你们被赋予了特权。你们能享受到这场知识的盛宴,而其他人却被排除在外。但是你们不必——事实上,从道义层面来说,你们不能——仅为自己保留这份特权。你们有义务与全世界分享它,而且你们已经在做了:与同行交换密码,回应朋友的下载请求。

“同时,那些被拒之门外的人们,并没有守株待兔。你们悄悄地穿过洞穴,翻过围墙,解放那些被出版商封锁的信息,分享给你们的朋友。

“但所有这些行动都是在黑暗中进行,隐藏于地下。它们被称为‘偷窃’或‘盗版’,仿佛分享大量知识等同于抢劫船只并谋杀船员。但分享并非不道德,而是一种道德使命。只有利欲熏心者才会拒绝让朋友复制。

“大公司自然利欲熏心。它们赖以生存的法律要求它们如此——稍微赚得少点,投资人就会暴动。它们花钱收买政治家的支持,通过法律赋予它们特权,决定谁才可以复制。

“遵从不公正的法律不会带来公正。步入光明的时候到了,在公民不服从的伟大传统下,宣告我们对这种盗窃公共文化的行为的反抗。

“我们要夺回信息,无论它们被存在何处,复制它们并与全世界共享。我们要取得版权到期的作品并将它们归档。我们要买下秘密数据库并将它们放在网上。我们要下载科学期刊并将它们上传至文件共享网络。我们要为‘游击队开放访问’而战。

“只要全世界拥有足够多的成员,我们就不仅仅是在传达一个反对知识私有化的强有力的信号,我们还将令这一切成为过去。你愿意加入我们吗?

“亚伦·斯沃茨(Aaron Swartz)”

“信息就是力量。但就像所有力量一样,有些人只想占为己有。”斯沃茨在《游击队开放访问宣言》中写道。
“信息就是力量。但就像所有力量一样,有些人只想占为己有。”斯沃茨在《游击队开放访问宣言》中写道。

结束语:“电影结尾处强调,蝙蝠侠必须成为恶人,而小丑才是真正的英雄。……布鲁斯·韦恩走投无路,除了导演自杀这一幕外,别无选择。”自杀前两个月,亚伦·斯沃茨在他的个人博客上如此分析《蝙蝠侠:黑暗骑士》。

这是一场孤独的战斗,但并非毫无希望。

2013年3月,亚伦·斯沃茨被追授“詹姆斯·麦迪逊奖”。该奖项由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旨在表彰那些为捍卫并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及公众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而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

一年多前,在一场公开活动中,亚伦·斯沃茨发表题为《我们如何阻止SOPA法案》的演讲:

“(若该法案成立,)新技术将不是带给我们自由,而是会扼杀那些我们理应拥有的基本权利。……我们赢得了这场战斗,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视自己为英雄,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争取宝贵的自由。我们从未停下脚步,乞求他人的施舍。”

2013年即将逝去,记住这位年轻人,记住所有和他一样为“我们理应拥有的基本权利”而斗争的人。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Go To Top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